学者谈圆明园焚掠史:课本里的论断有错误之处
读到这三个字,一座花园林立,遍布琼楼玉宇的皇家庭园是不是就浮现在了眼前?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百五十多年前那场彻夜的大火,以及散失于四海的无数文物与珍宝。
三个世纪以来,圆明园的传奇牵引着无数笔尖和镜头——史学家、小说家、影人、画家们捕捉着它无尽的暗影和光辉。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开玺的著作《圆明园三百年祭》由人民东方出版社出版。
“历史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论从史出’。”王开玺说,“任何人研究历史,都必须坚持‘言必有本,无征不信’的这一基本原则。”王开玺模仿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按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将畅春园北面的一块地赏给皇四子胤禛修建园林算起,已有310年历史了,所谓“三百年祭”,取的是整数。
在新书中,王开玺教授结合二十多年研究思考的结果,介绍了北京西北郊皇家、私家园林建筑,澄清了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中的许多史实失误,并就我国向英法等国依法追讨被掠文物等问题,进行了法理与历史事实的分析。
生于1949年的王开玺自幼生活在北京:“我从内心和骨子里喜欢中国传统而美丽的古典园林。”他将圆明园称作中国乃至人类园林建筑的典范。
“除此之外,圆明园还曾是国家及国家权力,乃至中华民族的存在之象征。因此,圆明园的焚毁,成为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痛心疾首,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巨痛,更是我的心头巨痛。”这样的情感,是支持年近七旬的王开玺将研究圆明园问题坚持下去的内在动力。
本期阅读周刊请到王开玺教授,从史学角度出发,纠正大众对圆明园认知上的诸多误区;并从多个维度引领读者走进那个熟悉还又陌生的圆明园。
《圆明园三百年祭》出版,跟着北师大教授王开玺开读——
圆明园焚掠史
课本里的论断有错误之处
翻开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这样叙述了圆明园被焚掠的过程——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这节课文,是许多学生对这段旧中国屈辱史的初次认识。王开玺教授如何评判这段表述的准确性?
王开玺认为——
总体来说,这段表述是有史料记载的,真实可信的。但是,其中所说英法联军是“为了销毁罪证”而纵火焚毁圆明园的论断则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其一,这种观点没有任何依据,完全属于主观揣测与臆断。持“掩盖罪证说”观点的学者,并没有翔实有力的史料支持,甚至连一条明确的史料也没有。
其二,英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不是为了掩盖罪证,而是为了对清帝及清政府进行最严厉、最直接、最深刻的精神打击与惩罚,从而迫使清廷从此彻底对外屈服。对此,外国人有着非常明确的表述。例如,英军统帅格兰特曾说:“额尔金爵士(英国使华全权代表)同我都觉得必须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才成,所以我们决定将他那辉煌的避暑行宫,烧成平地”。
其三,焚毁圆明园根本不能掩盖他们劫掠圆明园的罪证。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大肆抢掠圆明园,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公开行为,就连他们自己也是供认不讳的。放火焚毁圆明园无疑远比劫掠其中部分财物更为严重、恶劣。因此,焚毁圆明园不但不能达到掩盖其劫掠罪证的目的,反而会使其罪行更为深重。
在史学界、文学界、互联网上,有诸多对圆明园消亡史的误读、曲解。坚持从史料出发的王开玺指出了这其中存在的四大误区及其出处。论证过程中,他拿出了不少“干货”。
误区一:八国联军焚毁了圆明园
出处:余秋雨《借我一生》、单田芳评书《曾国藩》等
王开玺: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城内的许多官府衙门及民宅进行焚烧抢掠,这是事实;德国军队在追剿义和团驻扎在现北京大学北部的朗润园时,也曾拆毁正觉寺的门窗,并抢走内寺内的部分佛像等等。
但这些与1860年圆明园的彻底焚毁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还有许多人,包括一些学者称,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的。这一说法也是错误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共同侵略中国,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又共同劫掠了圆明园,这是客观事实。但是,随后纵火焚毁圆明园的却是英国人。
我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国人没有参与焚毁圆明园的活动,甚至反对英国人焚毁圆明园,并不是他们对清王朝或中国人民存有友善之情,而是怀有更为险恶的用心。相关情况,可以参见《圆明园三百年祭》。
误区二:流失于海外的圆明园文物,有150余万件之多
出处:互联网上数百篇新闻、博客中采用了这一数字
王开玺:第一,这一说法没有任何史料根据。这样的说法,是有些学者根据溥仪退位时清宫内实存文物约150万件,圆明园的殿内陈设和库房存储的文物数量不应少于清宫,而推断出来的。
第二,同为皇家园林的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的占地和建筑总面积,与圆明三园的占地和建筑总面积,总体说来不相上下。
有确凿的史料证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三山三园内的陈设,为“八万七千七百八十一件”,因此可以判断出圆明三园内的陈设物品数量,应与“八万七千七百八十一件”相差不会太大。
第三,如若圆明园内收藏的文物总数确有150万件,陈设在圆明园16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内,每平方米要平均安放陈设9.375件物品,这么大的陈设密度,是否有其可能?自雍正皇帝以后,清朝皇帝最重要的处理政务及起居之所,利用率最高的养心殿的西暖阁,其建筑面积约为123平方米,现原状陈列文物为612件套,每平方米陈设物品4.975件套,仅为人们揣测的圆明园每平方米平均陈设为9.375件之半。
由此可以想见,所谓圆明园陈设物品多达150万件的说法,确属无根无据的荒谬揣测。
误区三:由于清政府将对方的谈判代表和部分战俘押在圆明园内,并在此受虐待而死,所以他们才要彻底焚毁圆明园
出处:见于英国使华全权代表额尔金等人的回忆著述
王开玺:清政府将部分英法谈判代表和部分战俘虐待致死,这是客观事实,我们无需为清政府辩解。
但问题是,我国的一些史学工作者认为,正是由于清政府将英法被俘者在圆明园内虐待致死,所以才导致了圆明园惨遭焚毁。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经过认真的史料爬梳后,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无论是中方史料,还是外国方面的史料,都可以确定无疑表明,英国谈判代表巴夏礼、洛克等9人,最初被关押于北京的刑部监狱的南、北两监。
后因英法索要甚急,清廷遂将他们送至德胜门内高庙,10月8日又被送回英军军营;其他27名英法被俘者则被分别关押于大兴、宛平、房山、密云、昌平等县狱中。
大家知道,在当时清廷的相关规制下,若将这些英法“逆夷”关押于皇家禁苑圆明园,就像英国人将他们视为罪恶的侵略者关押于英国女王的白金汉宫,或法国人将侵略者,关押于法国国王的凡尔赛宫,一样的可笑而不可思议。(本报记者 张瑾华 通讯员 马正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