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诗歌文学

学者刘滴川做客时间旅行者沙龙解读《山海经》

2017年08月28日09:20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青年学者刘滴川现场演讲《失落的天书——<山海经>》

人民网北京8月28日电 《山海经》为什么是一部游记?作者到底是谁?《山海经》文学性是如何体现的?为什么书中的中国英雄都是悲情英雄……近日,时间旅行者文艺沙龙第五期邀请了青年学者刘滴川现场演讲《失落的天书——<山海经>》,结合21世纪的文化视角,解读古人留下来的“山海经注解”, 揭开一个又一个“山海经谜团”。

“《山海经》看似光怪陆离的历史背后,是一部人类的信史。”青年学者、作家刘滴川,虽系国内目前最年轻的《山海经》研究者,但系《山海经》训诂的“实力考据派”。

刘滴川现场演讲《失落的天书——<山海经>》吸引了众多听众

初识《山海经》,缘结中学时刘滴川偶然翻开父亲的大学语文课本,发现太多耳熟能详的传说,出自《山海经》,遂点燃了他的好奇,并于中学就开始精读《山海经》。

藏在《山海经》里、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诸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与帝争神等,都充斥着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微小的石子填平大海;凡人奔跑追赶天上的太阳;头被砍断扔不屈地抗争,这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行为充满了悲壮感。

在刘滴川看来,悲剧性神话人物不仅是《山海经》中神话人物的主体,其实也是早期人类神话,包括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人物的重要类型。“这些神话人物的存在,体现了人类的崇拜从自然崇拜到宗教崇拜过渡期内的自然神崇拜,这是人类信仰发展过程的一个表现。工业革命和科学主义以前的人类文明,对自然是敬畏的。人与自然的抗争总是体现于对神的塑造,但本质上还是人性的实现。其实在工业革命以来的一二百年间,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曾经一度被颠覆,人开始取代上帝成为新的造物主。但今天,我们发现,人的创造仍然要在自然规则的范围之内,人与自然规则的对抗仍然会以悲剧告终。”

在刘滴川看来,《山海经》中趋善避恶的山水记载、善恶分明的神明崇拜、对失败者也依然歌颂的性情,对今人充满启示。但对人类社会的启示,更多地还应留在历史的范畴内。刘滴川表示,早些时候读《山海经》,更多会像读《伊索寓言》或《西游记》一样,从神话寓言角度去欣赏它,将其视为文学作品,感性的层面更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辅以对艺术史和历史学的研究经历,刘滴川更愿意发掘《山海经》的历史性,即神话的背后,揭示着了什么真实的历史。

作为国内最年轻的《山海经》研究者,刘滴川校诠出版《山海经校诠》,首创《山海经万物纲目》和《山海经寰宇全图》,聚焦“破译”幽魂灵怪的历史真相,深度再现了传统华夏民族眼中的上古世界。2017年7月,刘滴川引用《山海经》元素、考据山东地方志、以北京东五环雍家坟为现实线索的悬疑推理处女作“望山没有南风巷”前三部《苗疆梦影》、《叶落扶桑》和《地下陀宫》面世,小说有声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术制作中心出品,成为国内首部以苗族历史为文化背景的推理冒险巨制,也成为国内首部与《山海经》有关的长篇有声小说。

当被问及何以对《山海经》钟爱至此,刘滴川援引了西晋训诂家郭璞所说:“庄生有云:‘人之所知,莫若其所不知。’吾于《山海经》见之矣。”

(责编:汤诗瑶、黄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