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年度歌剧”的死忠粉,也不一定知道这些事

2017年09月11日08:37 | 来源:信息时报
小字号
原标题:“年度歌剧”的死忠粉,也不一定知道这些事

在歌剧的故乡意大利,很多观众也很久不见如此盛大的演出了。然而,9月8~10日,广州大剧院,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2006年版本的《阿依达》,作为史上最恢宏的一个版本制作,却在羊城重现。舞台上,按比例复原的狮身人面像、庄严的古埃及神庙、10分钟“重建”一座城市的幕间换景、最后一幕整个舞台缓缓抬升露出的墓穴等无不令人称叹。

但你有所不知的是,为了拿到本版的授权和布景,《阿依达》幕后团队经历了哪些挫折?而从开幕歌剧《图兰朵》到如今的《阿依达》,广州大剧院迄今已上演了7部歌剧,几乎每一部都是接近千万级的制作,一票难求,却屡屡亏本。记者采访广州大剧院台前幕后工作人员以及此次《阿依达》演出制作经纪方田卉等业内人士,告诉你这些歌剧不止台前的演出精彩,幕后的故事,也足够写成一本书!

专题策划/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谢奕娟

版权引进

原计划竟被韩国演出方“拖累”

广州大剧院开幕以后,每年制作一部年度歌剧。为了呈现原汁原味的演出,同时也为向国外优秀的歌剧院学习制作经验,每一次的年度歌剧,都以版权引进的形式制作。从《图兰朵》《托斯卡》《蝴蝶夫人》《茶花女》《卡门》到《魔笛》,广州大剧院先后联手了罗马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英国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柏林喜歌剧院等多家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歌剧院。此次引进的《阿依达》,同样来自一座世界一流的歌剧院——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原计划的1963年版没谈成

作为本版制作经纪方的田卉介绍,早在2015年广州大剧院提出要制作歌剧《阿依达》时,她就拿出了六七个版本供大剧院选择,最后的目光停留在斯卡拉歌剧院的两个版本:一个是1963年,一个是2006年。两个版本都很经典,但因为2006年版的布景,已经卖给了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歌剧院,租用起来大费周章,就决定制作1963年版。

谁知道租用1963年的布景也遇到了麻烦。“老版的布景在前一年租给了韩国的一家剧院,他们租了布景,没给钱,还把布景给损坏了,那个跟斯卡拉歌剧院联系的女经纪人也跑了,斯卡拉非常生气,你知道,泽菲雷里在导演行业里绝对是个大腕,他觉得这是个古董,就说‘不要再往外租了,再不往亚洲租’,所以就没谈成。”

租用最恢宏布景历尽艰难

绕了一个圈,他们又把目光收回到2006年版,也就是此次演出的版本。田卉说,虽然哈萨克斯坦在语言沟通上有不少困难,“但我们还是决心要把最壮观的这版《阿依达》带到这里来” 。从去年3月起,她就开始跟阿斯塔纳歌剧院联系,发现布景有档期,但是中间却发生了很多很多的麻烦事。“意大利歌剧院是做很多巡演的,很有经验,哈萨克斯坦人从来没有做过,他们自己都犯很多错误,很多程序报完价以后要改,要增加,我们自己还贴了150万人民币。”

田卉自身也是一名歌唱家,曾在广州大剧院的歌剧GALA中亮相。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她,200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郭淑珍老师,毕业以后留学意大利,在那里生活了10年。之所以干起了歌剧经纪的业务,始于5年前,杭州和意大利的比萨作为友好城市,想做一场音乐会,请比萨的歌唱家到杭州登台,“我自己也唱,那是第一次(做经纪方)。从那以后就刹不住闸了。”田卉透露,她今年会继续把罗马歌剧院、帕拉马歌剧院的制作带到天津、哈尔滨等城市。

布景运输

《阿依达》19个集装箱创陆运纪录

本次《阿依达》布景多达19个集装箱,创广州大剧院年度歌剧布景的历史之最。但据田卉透露,其实2006年斯卡拉版本比这还多两个集装箱。由于广州大剧院的舞台规格较斯卡拉歌剧院略小,因此省去了一些布景和道具。

本版作为《阿依达》最恢宏的一版制作,除了体现在那些巨幅的布景外,其实重中之重是戏服和鞋子的制作。田卉说,“衣服鞋子的制作也是其中最难的部分。所有道具鞋子都是意大利真皮手工缝制,全是拿波里的厂家专门定制的”,此外,很多道具上镶嵌了金光闪闪的马赛克装饰,宝剑上面镶嵌的“宝石”也是施华洛世奇制做的,如何让物品不在长途颠簸中受损,也是一大挑战。

过去几部年度歌剧,布景的运输都走海运,漂洋过海经历数个月的时间,才到达广州。而这次《阿依达》的布景因为是从哈萨克斯坦运过来,所以走的是铁路。“这也创了很多纪录,中铁集团第一次有这么大规模的舞台布景运输。”田卉透露,光这次布景的运输费,就是200多万人民币,可能还不够,因为现在演完了,还得想办法运回去呢。

除了花费不菲,并不是所有布景道具都能顺顺利利通关进入广州的,像2014年英国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版歌剧《卡门》,为追求演出的细节和质感,原版在台上使用的是真刀真枪,但显然,这些道具不可能透过海运通关。大剧院为此另行制作和租用道具,才达到双方都满意的效果。

联系班底

举全院之力组合各种资源

不同于任何一场戏剧或音乐会的演出,歌剧涉及到演出阵容,不仅包括指挥、导演、歌唱家,还需要交响乐团、合唱团,甚至还要童声合唱团、舞蹈团。且不说大咖的音乐家有多难邀请,光是在本土寻找符合条件的合唱团、乐手就并非易事。

各地网罗专业合唱团与乐手

“我们广州没有一个专业的合唱团能够达到演绎歌剧的标准,所以我们必须去北京或上海,而上海是最近的。”大剧院的工作人员卞超介绍,2014年制作复排版《图兰朵》,他们联系了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为了节省经费,还请意大利导演飞到上海当地先给团员排练两周,这让国外音乐家感到不可思议。

“对于他们来说,不会想到从纽约飞到芝加哥,和芝加哥的合唱团排练,然后把芝加哥的合唱团带到纽约,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意大利的导演,更是每一个城市包括二三线城市都有他们的合唱团。连小镇都有合唱团,到了广州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他发现竟然还要飞到上海,网罗各种各样的资源来做这件事……”

这一次的《阿依达》,可算是不惜重金,从意大利特邀西西里合唱团前来加盟。而交响乐团则沿用了在前几部歌剧有过合作的深圳交响乐团。但是,熟悉《阿依达》的观众都知道,剧中二幕凯旋场景中有一段著名的旋律——《凯旋进行曲》,是由站在舞台上的小号手领衔的。一开始,田卉以为,这几位小号手应该由深交的乐手来担任。到了广州她才发现,广州大剧院邀请的小号手是星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如果是别的小号演出还好,剧中他们要吹奏的阿依达小号(也称埃及小号),是难度特别高的乐器。“埃及小号是一件失传的乐器,以前人们在法老墓里面找到过残次品,然后威尔第把它写进了《阿依达》里面,最后人们根据想象复制了这把小号。”

田卉说,埃及小号因为只有在《阿依达》里用到,国内大多数专业乐手都没接触过。星海音乐学院的乐手们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但还是过不了指挥兰采蒂那一关,最后大剧院只能临时从深交、澳交、广交各请了两名小号手上阵。

“生死时速”请人来“救场”

由于演出嘉宾来自世界各地,在办理签证、长途飞行的过程难免遇到各种延误。一次《图兰朵》演出,演员原定的飞机在罗马发生意外,需要临时改航班,卞超说,“一个地方改动之后其他的后续流程都要改,牵一发而动全身,每天都处于紧张状态。2013年排练《茶花女》,由于台风“天兔”的影响,深圳交响乐团的行程延误,导致整个团队的排练行程也受到影响,不得不压缩排练时间,加班加点赶上进度。”

最惊险的一次意外发生在复排版《图兰朵》演出前。距离开演仅有五天,凌晨两点,卞超突然接到电话,A角男主角马可·伯提因声带发炎,来不了了!“那个时候就立刻打电话给徐总(大剧院前任艺术总监),整个团队都立刻处理这件事。妙就妙在《图兰朵》的主题曲是《今夜无人入睡》,而那天从欧伦指挥到大剧院的工作人员,那一夜也是无人入睡。”

那一次,虽有指挥大师丹尼尔·欧伦出手相助,及时邀请到正在巴黎度假的世界顶级男高音弗拉基米尔·加洛津,但在办理签证时却大费周章。当时因为时差问题计算的误差,联系办理签证的工作人员晚打了一两个小时电话,就错过了那一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周末的两天,大家焦虑得睡不着觉,一直等到第二周的周一,才打通电话,为加洛津加急办理了签证。这时,距离《图兰朵》正式演出仅有三天,堪称“生死时速”。

装台演出 提前半年看演出视频做准备

随着三场《阿依达》的演出落下最后一个音符,台前幕后,数百名为这部剧加班加点奋战了几个月的演职人员,带着满满的成就感,总算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由于本次《阿依达》的布景道具多达19个集装箱,意味着要用19部货柜车,将道具一一拉到大剧院的后台,再一一卸货,组装。全程共雇佣了46名工人,整整四天日夜不停地赶工才完成。在吊装机的帮助下,巨型埃及神庙的墙体布景逐步拼装,巨型的埃及神庙墙长20米,宽5米,高11米,需要数十名工人一起才能推动。整个制作有超过300套服装,加上配饰、假发和鞋子等超过1000多件。据统计,《阿依达》演出仅舞台部分的工作就动用了工作人员包括装台、技术、服化等超过150人。

其实在服饰方面,《阿依达》不算最多的,2013年制作歌剧《茶花女》,在服饰上,尽显维多利亚时期的豪华与奢靡,全剧演员的服装配饰多达1500件,制成了厚厚的一本服装指南。剧中不光是女主角的多套服装极尽奢华,男主角亚芒的着装也考究之至。除了各式的帽子、领结、长靴,依照当时的上流社会的着装风格,男主角还要在袖口、马甲口袋等处戴上别针、链条、怀表,3套服装加起来共计百余件。

负责幕后工作对接的梅子说,她大概提前半年就开始着手准备,光靠演出的视频,至少10遍以上,“要一遍一遍地看。如果真的演出了,来了很多志愿者,服装工人,化妆工人,都要听我们的指挥,我们必须要心里有数。比如主演的衣服,在哪个点换,其他角色有几套衣服,所有这些都要清清楚楚。”

意外防范 真马登台令团队“担惊受怕”

对于演出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装台和演出过程中的控台,容不得半点含糊。还是《茶花女》的演出,装台时灯光监督的约翰说了一句“放下灯的时候要对一下”,但是负责翻译的人没听清楚,直接说赶紧放下来,结果现场一根吊杆直劈下来,幸好错开了位置,险些就砸到人。复排版《图兰朵》演出时,由于灯具的使用寿命有限,彩排时一遍又一遍地试,导致灯具过热失灵。正式演出时第一幕快结束,“波斯王子”将从门里出来走向刑场,这是一个恐怖悲哀的场景,需要阴森的灯光,但是控台人员打开灯光却发现它时一闪一闪的,变成了disco。要是门一开是这样的灯光,现场气氛就秒变搞笑。幸好控台人员已经预想过这种意外,提前把所有的灯光都编好号记录下来,出了状况时就找到对应的编号关掉了。

当然说到幕后,最有趣的还是2014年为《卡门》的制作,在舞台上动用了鸡和马等动物。大剧院为此特派工作人员,向原版的制作方英国皇家歌剧院学习如何在舞台上管理动物。英国皇家歌剧院为《卡门》演出专门饲养了一匹马,但对于仅演出三场《卡门》的广州大剧院来说,显然不可能效仿。演出中心的工作人员为此跑遍广州周边的各个马场、马戏团,又登报公开征集,最终联系到位于增城的一家私人马场,从九匹欧洲的纯种骏马中精心挑选出来。

在演出前一周的排练中,这匹每天乘40分钟的汽车到大剧院“报到”。由剧院后台通往舞台的地方,更为它铺设了一条专用的“马道”。马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实际上十分脆弱,剧院的灯光和冷气、人们的气味、交响乐团的声响,对它敏感的神经来说,都可能是极大的刺激。工作团队综合考虑了关于马的方方面面,甚至担心马受到刺激造成踩踏,而作出了为200多位演职员购买保险的决定。

(责编:艾雯、陈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