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胡同里的小剧场 已成为京城戏迷心中坐标 

2017年09月21日08:44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鼓楼以西,戏梦不息

  鼓楼西剧场主打西方优质剧目,吸引了一大批戏迷。 实习记者 武亦彬摄

  初秋的下午天高云淡,明澈的蓝天衬得古朴的鼓楼愈加端庄厚重,沿路向西,在极具北京韵味的胡同里会遇到一段特殊的风景。在鼓楼西大街小八道湾胡同,全总文工团的院里,鼓楼西剧场已经成立三年多,悄悄在胡同一隅蜕变,振翅,惊艳……

  在北京做剧场,地理位置极重要。从这一点看,鼓楼西剧场并没有优势,它离最近的地铁站大概走路得十分钟,观众得穿过长而曲折的胡同才能到达。可是三年多下来,鼓楼西剧场却常常是高朋满座,许多剧目一票难求,散戏时灯光幽微的胡同里,一边走一边聊戏的人群堪称一景。

  在鼓楼西向“西”望

  眼下,鼓楼西剧场正在上演改编自苏联的话剧《青春禁忌游戏》。虽然有国家话剧院版本珠玉在前,这个新版作品依然吸引了不少观众捧场。“我每年看的戏不多,但是在鼓楼西剧场看戏,会觉得看到好戏的命中率很高,所以基本上就只选择在这里看戏了。”观众王女士说,这也让她可以省却不少辨别好戏烂戏的工夫。

  在北京众多剧场中,鼓楼西剧场以上演西方当代经典戏剧而著称。剧场采取场制合一的运营模式,上演剧目也以自制剧为主,当初的开幕大戏《枕头人》就是当代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英国著名剧作家马丁·麦克唐纳的作品。这是一个并不轻松的开始。《枕头人》是一个需要动脑筋去看的黑暗童话,观众看完了可能会觉得更沉重,进而去反思、回顾自己生活中的晦暗部分。然而,这正是剧场负责人李羊朵所需要的,“我希望观众走出剧场,还能沉浸在戏剧的氛围里,而不是一出门就忘了剧场里发生的一切。”

  《枕头人》为鼓楼西剧场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不仅首轮演出15场票房火爆,后期还一遍又一遍地演,即使去年再度演出,上座率依然达到九成五。今年10月,这个戏还会在乌镇戏剧节再度上演。“这部戏让我看到剧目选择对剧场的重要性,也看到观众对剧目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李羊朵说,《枕头人》坚定了鼓楼西剧场主打西方当代经典的经营方向。

  随后上演的《那年我学开车》《丽南山美人》《山羊》《晚安,妈妈》《烟草花》,继续让国内观众与西方当代经典戏剧亲密接触,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成为话题之作,引发剧迷追捧。鼓楼西剧场也因此与国外的经纪人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作品。“网络时代我们与世界的距离并不远,在剧场也应该如此,而且我们选择的都是一些讲述人性的故事,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故事。”李羊朵认为,西方当代经典戏剧离中国观众并不远,因此也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玩众筹建联盟花样多

  在鼓楼西剧场,你经常会遇到新鲜事。

  2016年,鼓楼西剧场两周年,他们推出了新剧《审查者》。这是一部有些沉重的戏,但它的背后有一个新鲜又轻松的投资方式——众筹。李羊朵在自己众多热爱戏剧的朋友中,邀请了十位来为这部戏投资,每人投资5万元,一年之后返还本金和回报。选择众筹,李羊朵不仅希望筹得资金,也希望筹得别人的经验、人脉和资源,以及他们的热情和影响力,“这些朋友来自各行各业,我也希望利用小剧场的平台释放他们的才华。”

  2016年底上演的《晚安,妈妈》,鼓楼西剧场再次开启了一种新的戏剧运营模式——“戏剧共同出品联盟”。李羊朵与来自云南、广州、武汉、杭州等地的小剧场经营者结盟,由几家共同制作推广该剧,然后在各地巡演,平摊投入与风险,还让一部戏剧有了更多巡演机会。一般一个小剧场剧目需要两三年才能收回成本,但这种合作方式只需要在各地演出一轮就能实现盈利。“我们有内容,他们有需求,大家联手起来,能让更多的优质剧目走出北京。”李羊朵说,建立联盟为小剧场剧目的巡演提供很多可以参照的经验。

  2017年,鼓楼西剧场三周年推出了新剧《烟草花》。配合今年“致敬观众”的主题,李羊朵又在鼓楼西剧场的忠实观众群体中锁定了五位合作伙伴,共同成为出品人。今年年底将推出的《婚姻风景》,剧场还将推出更加新鲜的玩法。

  如此玩法,李羊朵似乎总在“折腾”。其实这“折腾”中也有很多无奈。“无论你多努力,小剧场的经营都很困难,受影视冲击,人才流失也很严重,好的创作人员太难找了。”李羊朵说,为了保证剧场运营,让员工有更好的收入,鼓楼西剧场还将涉足大剧场内容的制作,赚来的钱用来支持小剧场的运营。

  把观众变成“自己人”

  晚上七点,刚下班的王静又准时来鼓楼西“上班”了,站在门口等着,马上就要开始检票工作。

  王静并不是鼓楼西剧场的工作人员,只是剧场的会员。住在附近胡同里的他,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走进鼓楼西剧场看了一出戏。之前从未看过戏剧演出的他,宛如“老房子着火——没救了”,一下就喜欢上了这种现场表演的艺术形式。半个月后,看到鼓楼西剧场招募志愿者,已经34岁的他立即报名。虽然年龄并不符合要求,但看到他的热情,剧场还是破例让他成为一位大龄志愿者。每周他大概会有两三天来这里工作,一边工作,一边看戏,每出戏他至少看两遍,“这就是我来当志愿者的最大动力。”

  其实,王静是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平时工作并不清闲,可他说:“只要你足够喜欢,你肯定能安排出时间来。”

  “就是许多这样的观众,让我们坚持到今天,也影响了鼓楼西剧场的每一步发展。”李羊朵坦言,要不是有现在这两万多名会员,剧场能不能坚持到现在,还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她会在观众中招募志愿者,招募剧目出品人,和他们成为“自己人”。

  站在剧场门口看一会儿,你就会发现,这里的观众和其他剧场还真不一样。演出前,很多人聚集在剧场前厅的咖啡馆里,那里空间不大,可是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嘈杂,大部分人都安静地坐在一边,聊天的人也都压低了声音,似乎谁也舍不得破坏这美好的氛围。

  “虽然我们的观众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90后,可是你明显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知识面很广。”李羊朵说,去年波兰一个戏剧节在鼓楼西剧场做活动,按理说,波兰戏剧算不上大众,可是在工作日下午举办的这个活动竟然座无虚席,而且观众能和波兰专家们积极互动,对波兰戏剧和文化都很了解,这让主办方都大为诧异。平时在剧场演出的演员也能感觉得到,观众对剧本的理解非常深入,还能捕捉到许多深层的内涵。这种深层的互动,能让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更有信心。

  除了正常演出,鼓楼西剧场还会安排一些高水平的活动,如合伙人史航主持的经典朗读、阅读活动“鹦鹉泼水节”,也让观众更爱剧场了。“你用不用心,观众都能看出来。所以我们愿意努力去做,得到观众的认可。”李羊朵说。

  从影视转行做小剧场已经三年多,即便再努力,空间也极其有限,同时还要抵抗影视的冲击,李羊朵有时也会疲惫和迷茫。但她还是不由自主地咬紧牙关想继续走下去,“希望政府能多关注我们民营小剧场,这是一支看起来小,影响却不一定小的队伍。”

  栏目结语

  从8月28日推出《文艺行走·中轴线》系列栏目,直到今天最后一期,我们沿着中轴线,先后探访了文学院、演艺中心、老戏园、博物院、书店、名人故居、剧场等七处文艺场所。它们或大或小,或历史悠久,或崭露头角,但都在北京的文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以脚步去一一丈量,以独特的视角去打量,去重新认识中轴线的文化底蕴。

  我们既寻觅历史,也呈现今朝,在故宫、三庆园、雁翅楼温习历史,也记录新生;在十月文学院、天桥演艺区、鼓楼西剧场这样的新文艺地标中,则思考如何能让它们走得更长久;在宋庆龄故居,我们分享博物馆的活态生存。中轴线文脉深远,七篇文章不过是挂一漏万,我们只是希望为读者开一个头,带大家亲近这条古老而又时尚的路。中轴线上还有许多文化故事,需要每个热爱北京的人自己去探索,寻找到自己的最佳路线。

(责编:温璐、吴亚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