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架上连环画:连环画本体语言的当代转向

贺绚
2017年11月09日14:31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所熟知的 “小人书”已渐渐淡出视线,年轻人看的更多的是动漫、卡通和绘本,虽然它们都属于连环画的范畴,但是“连环画”这个概念越来越模糊,甚至有人担心连环画是否面临消亡。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架上连环画”观念的提出实属历史玉成。这个“大连环画”的新概念,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连环画的外延和内涵,从审美境阈的深度与广度探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连环画在语言和的图式上的革新与创造,呈现出连环画更加丰富的面貌与更丰厚的承载,以更为清晰的专属坐标刷新视觉经验,重振连环画人的信心,连环画创作迎来了历经三十余年式微后的新复兴和大发展。

“全国架上连环画展”是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的全国届展,更是中国美协艺委会一块引人瞩目的学术品牌,展览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更趋于成熟和完整。展览主题一直以来围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艺术再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通过连环画特有的“讲故事”的表达方式,描绘了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和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展览一经展出,便引发社会和业内的对“架上连环画”的广泛关注。

对于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来说,从观念的更新到实践的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2010年和2012年举办的第一和第二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还仅限于连环画名家的邀请,却为后来者提供语言上的借鉴与观念上的引导。从2015年的“纪念反法西斯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第三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开始,“全国架上连环画展”开始向全国广泛征稿,发动全国范围内所有热爱并从事连环画创作的广大作者参与,并逐渐形成规模,尤其动员并吸引了大批艺术院校师生以及活跃在绘本和插画界的优秀作者的热情参与,让我们看到了连环画发展的潜力和活泼泼的生命力。作品中对于表现形式上的学术探究,以及在艺术语言上与时俱进的重构所带来的视觉思维上的现代观念意味,成为“架上连环画”最具突破性的实践。

相对于以大尺幅的大画种革命历史题材主题创作,展览并没有受到连环画这种传统的较小尺幅的局限,反而更加突显了这个画种的天然优势,以多幅连续的画面呈现宏大的历史画卷。并且令人欣慰的是,展览的主题虽然有非常严格的限定,但并未影响作者在思想内涵与形式风格之间的相辅相成。相反,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表现出了创作主体对主题独具视角的感悟,并以感受的真实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相融和,呈现出直击心魄的动人力量。作品不局限于单一的历史再现,而是通过具有现代意识的创作观念凸显出创作主体精神的自觉,是本次展览中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全国架上连环画展”的着眼点从观念的更新和语言的探索逐渐明晰了对历史的叙述中发掘和表现主体的思辨性。参展画家们对于“架上连环画”的概念的理解,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脉络,即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审美特质的画种,连环画的创作不仅要面对绘画本身在当代审美情境下的语言更新问题,还要面对在切入社会现实的主题挖掘中,如何构建具有人文意识的创作理念,通过在比其他传统大画种缩小许多的尺幅之内,以精微,致广大,讲好中国故事。

表现形式的自由和文学性的叙事方式是连环画的特质,也是优势。在“第三届架上连环画展”时,如何调整“小人书”的传统模式使之在保留连环画特质的前提下又能兼备“架上绘画”的属性,还是画家们考虑最多的问题。到了第四届展览,参展作品则明显表现出了画家们在形式构成上大胆的推倒与重建的主动性。入选作品中既有《走过长征的过山炮》(白润祥)那样的笔意酣畅刚劲、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也不乏《红军长征故事——女红军故事》(唐鼎华)一类的轻松灵动、活泼精巧的感人故事;既有《长征——理想与信念的诗篇》(张晓东)利用传统画种的天然属性创造的精神图式,也有《第一骑兵师》(郑万林)融会贯通了外来艺术的个性化表达。参展画家们以富于时代气息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丰富和深化了连环画文学性的内涵。尽管画家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切入点不同,在作品中体现的人文关怀视角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是以多样化的串联方式,在创作中用各自的方法解读连环画应有的连续性,整套作品在样式上表现出了架上连环画独特的美学价值。

从“小人书”到“架上连环画”的转换,是一个从传统单一的叙事图像转向更加立体多元的具有现代形态的叙事图像的过程。这种形态上的转换,既包含了伴随着思想解放而觉醒的画家自身的人本主义,也体现了在当前经济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民族普遍性的审美诉求。历时七年走到今天的“架上连环画”,在追求艺术本身的当代性品质的同时,也比以往有更多角度和方式体现民族的审美理想。并不疏离于连环画应有的文学性与叙事性,而是在传承与融合中构建了具有中国现代意蕴与文化精神的审美观念。

艺术对于人们在精神与审美上的引导与唤起,使其能发挥对于社会教化与文化引领无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来看,连环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以其“大众艺术”的面貌肩负起社会的政治文化职能。尽管画家们也一直在探讨内容题材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然而历史担当和社会功用性始终是连环画创作无法回避的命题,弘扬现实主义精神,依然是连环画创作和发展的动力。

令人欣慰的是,从参展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创作者在针对现实进行提炼和升华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现实主题进行了艺术处理。这不由得让我们更愿意从绘画作品本身的艺术高度和作者的绘画表现能力、技法水准的角度来审视连环画。尽管连环画在我国一直属于“小画种”不容易受到应有的重视,连环画画家又大都着有自己更为标识性的专属画种身份,许多早年画连环画的画家如今已成为名家大家,也不再回归连环画的身份。这也许可以归结于某一种习惯性价值认知标准,但是在“架上连环画”展览中,我们欣慰地看到,展览遴选出的优秀作品不但堪为连环画的优秀作品,作表现手法的画种而独立考量时,依旧出类拔粹、可圈可点,亦是“架上连环画”绘画本体价值的提升。

架上绘画作为视觉艺术最基本的一种形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向着多元化的形态发展,并且仍然作为主流的艺术表现媒介而存在。“架上连环画”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极大地推动了连环画的创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通过展览和学术梳理,重新唤起在大众心中沉寂多年的情怀,既是一种和自己的生命经历相关的情感,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在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主任沈尧伊先生以及副主任李晨教授等专家的无私奉献与组织号召下,架上连环画展览在全国掀起创作热潮,创作队伍也逐渐壮大并且更趋于专业化。年轻的创作群体是这两届展览特别引人关注的亮点,一批像齐鑫、沈璐这样的连环画新生代颇受业界关注,这不仅仅充分说明了连环画发展后继有人,连环画依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也是对80后90后一代艺术新人社会责任与担当的考量。有些作品尽管在述事方式上比较简单,但依然不妨碍他们直率地表达活脱脱的朴素纯洁的爱国主义情怀。本届展览中,高校师生比例明显增加,还吸引了许多在业内已有相当声望的画家参与进来,极大地提高了展览的学术品质与艺术水准。创作者们以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主题与语言统一的前提下,实现了对连环画独特的审美意趣的追求。

连环画是人民的艺术,是受到大众喜爱的艺术。举办架上连环画展的初衷,并不只是要复兴连环画再续三十年前的辉煌,也不是简单地要通过“架上”的形式和概念来解决连环画在当下所面临的审美经验问题。故事怎么讲,讲什么故事,是连环画作者和研究者值得认真对待的时代命题。连环画就是讲故事。在此应有之义之上,我们还要清晰地把推动一个艺术门类或是画种的讨论放在一个既定时代的语境之中去考量。从最初对于“架上连环画”这一概念的学术论证,到刚刚启动的第五届展征稿的发布,不得不说 “架上连环画”确实有力地推进了连环画的当代性发展,并在保有文学性与连续性的特质的前提下,使其有了更加丰满的学术建构。通过创作动员和展览交流,我们看到,连环画仍然拥有非常庞大的创作群体和坚实的发展基础。这些群体不仅分布在院校和画院等主流的专业机构,更广泛地散落在民间。如今,走到第五届的“架上连环画展”,已经系统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研讨,进而继续在培养创作队伍、加强行业出版等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这是老中青三代连环画人在新媒体和观念艺术流行的时代,以超越技术层面的眼光和胸襟,发起对当下连环画创作的独特规律,研究连环画本体语言的当代性转向,进而重构连环画的审美价值判断的开放性的新思考和新探索,为新时期连环画的繁荣与发展树立了风向标。

(贺绚,青年美术理论评论家、中国美协艺委会工作部副主任。原文发表于2017年第7期《美术》杂志。)

(责编: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