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专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用文学作品传承北京记忆

2017年11月14日08:40 |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小字号
原标题:用文学作品传承北京记忆

  在刚刚举行的十月文学月活动中,北京出版集团旗下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宣布了一项专题策划,将召集不同年龄段的多位知名作家,围绕北京的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进行长篇小说、纪实文学等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在接受信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样一项策划旨在用文学的温度和力量,见证城市的沧桑巨变,串联北京的文化记忆。

  名家加盟

  传承北京人记忆

  信:关于三个文化带,目前十月文艺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哪些文艺作品,其中都有什么样体裁的作品?下一步针对三大文化带的专题策划又有哪些作家将会参与进来?

  韩敬群(以下简称韩):其实我们作为一家立足于北京本土文化的出版社,对于北京的本土文化、历史记忆的传承和发扬,一直是非常重视的。近来就推出过许多关于长城,关于西山,关于大运河的作品。比如武光先生的长篇小说《家住长城边》,还有王梓夫先生的长篇小说《梨花渡》,前者写的是长城,后者写的是大运河。

  这两位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他们都是北京人在说北京事。武光先生家在北京延庆,王梓夫先生呢,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这两位先生的作品说是两部长篇小说,但其实里面蕴含着的都是两位先生眼中长城边和运河边几十年来的变化,通过一种文学的手法,把这些北京人的故事,北京人的记忆传承下来。

  这次我们专门提出针对北京三个文化带的策划之后,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有更多的作家开始关注关于长城、西山、大运河的话题,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比如今年我们的十月文学月活动中请来的徐则臣先生,他不是北京人,但是多年以来徐则臣先生笔下的北京一直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次他准备创作一部以大运河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北上》,对此我们也是非常的期待。另外据我了解,目前已经有好几位作家前往北京三个文化带,实地进行资料的整理搜集,准备创作相关的纪实文学作品。

  文化带作品

  明年迎来“暑期档”

  信:您认为文化带的一系列规划正式提出之后,对策划推出这方面的作品有哪些比较直观的推动作用?

  韩:之前也提到,我们对于这方面的作品一直是有所涉猎的,文化带这样一个规划正式提出之后,毫无疑问作者们创作相关作品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另外来自于政府和各个地方的支持也更多了,这里面一方面是针对作者和出版社的一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作家们去收集资料,收集素材的时候,可以得到当地人更多的支持和配合。就好像之前提到我们有几位作家已经开始着手搜集资料筹备相关的纪实文学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就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大力支持。

  信:关于文化带的这一系列作品最早什么时候可以和读者见面?

  韩:图书的创作和出版,尤其是这种高质量的原创作品,它从策划到创作再到最终与读者见面还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的。目前看来,最接近和读者见面的作品应该是我们马上要推出的刘绍棠先生的文集。刘绍棠先生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被称为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但实际上刘绍棠先生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就是“大运河之子”。刘绍棠先生的家乡,也是他笔下最常描写的地方儒林村,就在通州潞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再来看当年的通州是什么样子,想必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而到2018年的下半年,又会有一批关于北京三大文化带的新作品密集地与读者见面,其中包括了诗人谷禾的诗集《运河书》,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王梓夫的长篇小说《漕运三部曲》,这也算是一个关于运河文化带的“暑期档”。

  活动丰富 读者越来越专业

  信:您认为近几年北京的文化市场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趋势?作为普通的读者,有没有什么途径参与到咱们传承北京记忆的这个计划当中来?

  韩:我们作为出版社,当然也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让读者们了解我们出版的作品,最典型的活动当然就是在书店里做的诸如读者见面会、签名售书这种活动。这两年我们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受就是,读者越来越专业了。以前我们举办这样的活动都是在那几个比较有名的大书店,比如西单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大厦,这里人流量大,甚至有很多外地游客专程过来,所以从来不担心没人捧场。

  但是近几年,我们越来越喜欢在一些小一点的地方举办这种活动了,比如小一些的书店像是彼岸书店、单向街,或者是某个区的图书馆。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因为愿意专程来参加一个读书活动的人更多了,只要你的活动有意思,你不用考虑哪里人多,人家会主动过来填满整个房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文化场所已经培养出了一个很有规模的同好群体,有的时候找到了一家合适的书店,就能找到很核心的一个读者群体。

  我们北京出版集团旗下的十月文学院也是在发挥这样一个作用,文学院会经常举办一些座谈、交流之类的活动,这种面对面的碰撞碰出来的远不止是作品的销量。比如在最近的一次活动里面我们还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有位读者在交流之后告诉我们的编辑,说他正在创作了一部关于大运河的长篇小说,过段时间就能拿给我们,看一看能不能出版。这位读者本身也是一位研究大运河文化的学者,之前写过不少学术性质的关于大运河的文章,现在参加了我们的活动以后,决定用文学的方式来介绍我们的大运河。我们对此也是特别的期待。不管这位老师的作品是否符合我们对出版作品的要求,至少我们看到了我们推出的作品,举办的活动激发了更多人对挖掘、传承北京的文化记忆的兴趣,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激励。

  ■人物小传

  韩敬群

  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编审,现任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主要从事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的出版及研究,曾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光明日报》《出版商务周报》等发表了《行走在市场与文学之间》《选择优雅》《娱乐至死的时代,出版还活着吗》等论文。曾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政府出版奖等,2008年入选北京市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1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行业第二批领军人才,2015年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

  一条古老的大运河,一座蜿蜒的长城,一条悠久的永定河为契机,共同见证北京的沧桑巨变。

  今天

  十月文艺社愿以文学的温度和力量,串联起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明天

  希望能为推进“三个文化带”文明的发展和延续略尽绵薄之力。

  信报记者 张一天

(责编:温璐、吴亚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