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首届文化消费研讨交流会举行 传统文化IP转化依然是"蓝海"

2017年11月16日08:26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传统文化IP转化依然是“蓝海”

  作为第五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重点活动之一,由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办的“2017首届文化消费研讨交流会”,前天在鸟巢文化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四川、甘肃等地22座城市的文化学者,围绕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走势展开研讨。在频频流出的高招儿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围绕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IP转化,不少学者认为,这块已不新鲜的领域依然是竞争不够充分的“蓝海”。

  从打破多项纪录的国产影片《战狼2》,到各大博物馆衍生品开发方兴未艾,近期国内文化消费市场可谓热闹非凡。据了解,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671.4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3581.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20.3%,成为北京市重要支柱产业。此外,北京市文化消费规模总量已接近900亿元,高居全市服务型消费前三名。居民文化消费的时间、频次、支出也出现大幅增长。“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呈现供需两端齐头并进的局面,已经成为驱动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转变的先导力量。”在市文促中心主任梅松看来,本市文化消费增长潜力依然强劲,尤其在“互联网+内容”层面还会迎来爆发性增长。

  对于“互联网+”,故宫博物院并不陌生。院长单霁翔透露,通过与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合作,双方以故宫经典IP形象为原型,通过“表情设计”“游戏创意”等多种形式,开发出种类众多的文化创意产品。“到去年年底,我们已经研发出的文创产品达到9170种,这个数字几乎占到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半壁江山。”单霁翔说,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平台,各种文化创意产品帮助故宫迅速聚集了众多年轻粉丝,而且生成强大的文化辐射力,使得原本深藏宫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富有创意的形式普及开来。

  一面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枝独秀,一面是众多文化产品由于同质化严重,很难获得市场认同。“文化消费领域具备独特内容和新颖表达形式的文化产品还是太稀缺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一大根源在于文化从业者的思路不够开阔。国内的影视公司,文化创意作品只会就古代故事说古代,没有把故事抽出来做今天的故事。“我们常把各种IP挂在嘴边,可真正又有谁做到了?老外做到了,他们把太极拳、功夫、熊猫、亭台楼阁融合一块儿做成了《功夫熊猫》。”他说,拥有深厚传统文化资源的众多非遗项目尽管已尝试市场化运作,但距离充分竞争的“红海”还很遥远。“为什么没做好?因为它没品牌。我们有很多所谓的工艺美术大师只是行业大师,不是网红,不是明星,没办法让人们去消费文化。”

  设计领域知名学者曾辉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无论是影视,还是设计,但凡某种题材受青睐,必然招致“一窝蜂”复制。“它反映出的是我们的IP储备不足,加之商业模式尚不够成熟,必然导致文化产品供给水平不高。”他建议文化产品供给者多向传统资源取经。“上世纪30年代,就有一批设计师把传统符号、传统装饰纹样移植到设计作品里,活脱脱的汉代气质搁在今天也不落伍,表现的正是东方独有的美学格调。”

(责编:温璐、吴亚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