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创作的“黄金年代”

康春华、任姗姗
2018年04月13日16:4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2018年春节电影票房57.23亿元,同比增长66.94%,创下历年春节档的纪录,一季度电影票房超历史记录;从2017到2018年,从举国热议的《战狼2》《红海行动》,到搅热贺岁档春节档的《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再到全民点赞的《厉害了,我的国》,中国电影发展势头迅猛,今年的电影市场能否冲上新高让人充满想象。

这些现象级电影体现了怎样的创作实绩,又反映出怎样的问题 ?中国电影如何提升电影的文化品质,满足日益增长和多元的人民需求?日前,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的“坚持文化自信,提升电影质量”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等数十位来自业内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把脉中国电影,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研讨会现场

新主流电影要有新起点

“沿袭许久的电影‘三分法’已不适应当下电影发展的需求,新主流电影的概念借壳而生。”在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看来,新主流电影是用一种能被观众共享的价值观去创造一个被观众所接受的电影,大众化、主流性和艺术品质三者的充分融合,是新主流电影的特点。2013年,《中国合伙人》上映,赢得了政府、市场、专家三方面的青睐,好评如潮。这部电影与后来的《智取威虎山》《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电影,共同造就了新主流电影声势浩大的格局。这些电影均采用正剧的形态,以带着人情味的个人为起点,最终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交汇于一体,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一些共性特征。

专家们同时指出,新主流电影在题材类型上多以军事动作片为主,题材和类型较为偏狭,其所投射的价值观也比较单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诸如自由、平等、正义等观念,这些可以说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很大一部分在新主流电影中尚未被呈现和传播。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重要节点,40年来,中国的进步世界有目共睹,而这进步中体现的中国理念、中国价值,在当下的电影作品中依然是缺位的。“中国新主流电影,需要一个新的起点。立足中国本土的价值观,题材和类型多元化,制作更加高水准,才是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与会专家认为。

满足新时代人民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电影良好的发展势头背后,存在着重眼前经济利益、轻视长远社会利益、忽视电影职业伦理和行业规范等问题。如何在电影全球化的商业大潮中有所坚守和创造,如何辨识清楚自己的方向,提升创作能力,满足人民多样的电影需求?“中国电影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以票房为王,还是以价值引领为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发言强调,这是一个亟待思考和讨论的根本性问题。

丁亚平强调,电影行业应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专业原则和质量意识去思考关照当前的电影创作。重视电影质量,强调“三精统一”,即思想切实精深,艺术精湛、技术精良;更需要站稳现实,深入生活和群众之中,聚焦大众的生活万象,给予真实的艺术反应,防止走向伪现实,满足人民多样性的观影需求和电影期待。而在艺术表现上,中国电影要呈现“中国特色”,创造表达本民族艺术特色的有效路径。从粗放式的电影大国,向电影工业强国迈进,走出去是一个重要指标。“中国电影走出去,仅仅靠电影节,靠中外电影合拍,很难在世界电影发展中占有相应的位置。”他提示说。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电影在新的时代发展中,应该重视人民的多元化需求,以人民为中心,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和可能性。“这是当下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根本性方向,也是未来的一个参照。”

促进中国电影持续繁荣的三层保障

回顾2017年的现象级电影,现实主义题材继续受到追捧,新主流电影彰显大国文化优势,展现中国发展的时代加速度。中国电影票房处在刚性上涨阶段,有庞大的受众基数,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

同时要认识到,人口红利终会消失,国家红利总有一天会结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说,“中国电影需要盛世危言,要向电影的内容生产和行业管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吃老本、吃红利,透支观众的热情”。 陈旭光针对中国电影质量如何稳固提升,提出了三个层面的保障:创作机制的保障、生产机制的保障、以及美学观念变革上的保障。

电影产业发展首先离不开优质的剧本与故事,尤其是讲好中国故事。专家认为,《捉妖记2》的票房失利源自于剧本质量不够“硬”,而《记忆大师》等犯罪推理电影,最大的问题是现实感缺失,这是创作上的问题。工业化进程中,既要有生产机制上的保障,也要加强对电影的运作管理。专家认为,《战狼2》的导演吴京身兼主演、导演、投资人、制片人等数职,这不符合规范化的商业大片的生产机制,未来应逐渐迈入“制片人中心制”的时代。第三,中国电影需要美学观念变革上的保障。既发展新主流电影,同时也关注新力量导演群体,以及他们在电影中饯行的工业美学。既认可电影的产业性质和工业化运作机制,同时保留电影个性和风格化特征,力图在电影的技术和艺术、工业和美学、技和道之间达成某种平衡。

“中国电影要创造创作层面的黄金年代”。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呼吁,广大电影工作者一方面要坚持文化自信,从传统的文化资源中吸取更多的营养、灵感和故事,同时也要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伟大改革、现实以及文明进程相匹配。“在促进文化资源转化的同时,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国气派的电影。只有这样的电影故事才能够为全世界更多观众所接受,并且能够为世界文明作出中国贡献,体现中国力量。”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