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滕占敏:“刀”笔世界的诗情雅致

2018年06月30日08:20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滕占敏:“刀”笔世界的诗情雅致

  滕占敏在创作中

  以竹为纸,以刀为笔,在竹制的笔杆上,滕占敏一笔一划刻出“文以载道”4个字,每个字大小不足0.5厘米。横画破竹飞掠,竖画顺竹深入,笔锋转折处见刀锋犀利。精致隽永的竹刻字为毛笔更添一份古朴韵味。

  “有了刻字机,什么字都能在竹子上雕出来,但多了规整,少了灵气,总没有手刻的那个味儿。”17岁接触竹刻,滕占敏在这个行当里一干就是30年,借由竹刻,他还练就了娴熟的书法、刻章等技艺。“不为别的,就是喜欢。只要身体没毛病,到什么时候都能刻。”

  刻万千字只需一把刀

  琉璃厂东街里经营笔墨纸砚的店铺很多,浓郁的文化氛围让这条小街显得格外舒缓从容。坐落其中的戴月轩还保留着“前店后厂”的模式。笔坊面积狭长,前后列着两张桌子,工匠七八人,南北对坐。刻字师傅滕占敏就在最里处。

  一盏台灯,一把刻刀,一支软刷,用不上太复杂的工具,几分钟时间,笔杆上的9个字就刻好了——“气壮山河 戴月轩精制”。刚刻完的笔杆上还带着竹屑,用软刷来回一扫,字形样式便个个分明。方寸间的竹刻字平正严谨,笔力遒劲,疏密有致,为毛笔赋予了气魄与神韵。

  让人惊讶的是,无论什么样的汉字,不拘字体,不论大小,滕占敏全凭一把自制的刻刀,而且从不打底稿。

  “它横切的地方跟书法的断笔是一样的,只不过要顺着圆柱使巧劲儿,刀不动笔杆转。竖画就不同了,用刀刻是从下往上,而用笔写是从上往下。用不同的力度和角度去控制它的笔划,各种各样的字形就出来了。”滕占敏眉目清朗,笑容敦厚,说话时带着传统手艺人常有的质朴和羞涩,刻字时却眼神专注,手下坚定有力,动作一气呵成。

  17岁时,滕占敏就在山东老家的莱州制笔厂学做毛笔,练习竹刻。“最开始是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每天模仿师傅的字,夜里睡觉醒来都得刻几刀。”他学东西快、手又稳,很多枯燥的事情在他眼里都很有趣味。“从学徒开始,我用的刻刀就是自己用砂轮磨出来的,称手。”后来,身边其他人的刀也都交由滕占敏来做。

  在老家干了15年,滕占敏刻字的名声渐渐大了,戴月轩的老板抛出橄榄枝,将他请到了北京。在这条知名的文化街上,随处可见的书法艺术给滕占敏带来了新的启发。“能不能同时研究书法和刻字,把书法的技法用到刻字里面,让竹刻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更上一个台阶?”有了这个目标,滕占敏每天拿着手边的竹器对照字帖反复研究、练习。有时刻得右手生疼,连筷子都拿不稳当。

  手掌上的老茧越来越厚,滕占敏的字却越刻越灵。

  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

  笔杆刻字是毛笔制作的最后一步,也是让毛笔锦上添花的重要环节。在通晓全套制笔工艺的基础上,滕占敏将书风、画风融入到笔杆的刻字中,让毛笔有了更多的观赏、收藏价值,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在为毛笔刻写笔名的时候,滕占敏常细心留意,让刻字与毛笔自身的特点相结合。譬如戴月轩的“九鼎”“十辉”毛笔,因其笔杆材质为古朴厚重的黑檀木,加之笔名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便选取篆书字体以示庄重大气;又如《唐楷》是专为书写楷书而设计的,两个楷体字最能传达内涵。

  更为难得的是,滕占敏对书画的探索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深地浸润在生活中。

  周末早晨6点,在圆形的粉彩宣纸上,滕占敏以一首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的书法道早安;午饭前,拿一把素白的芭蕉扇,用精致的小楷写下“风怀桃叶伴桃根”,一首《江南春柳词》正与绢制的扇面相合;别人悠闲的下午茶时间正是滕占敏的用功处,260字的《心经》刻在折扇的扇骨上,要花六七个小时;午夜12点半,他又摊开纸笔,练几页基本功,方可安心入睡。书法与竹刻,在滕占敏这里相得益彰,互有进益。无论是笔筒、扇子还是镇尺、裁纸刀,能找得到的竹器都在他手里“挨了刀”,变了模样。

  眼前的笔杆上,不再只刻着普通的4字成语。一句“战马雄肆鲜人意”,意蕴书法如战马气势磅礴,为毛笔更添气概;刻上一整首温庭筠的《菩萨蛮》也不在话下,字字饱满温润,不因其小而变形。

  “现在手上不累,就是眼睛不太好。”滕占敏希望年轻人多学学这些传统的手艺活儿,“它是咱们中国的文化”。

  传承用竹刻字库破题

  传承,是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文化形式更加多元的今天,还有多少年轻人知晓竹刻这种古老而雅致的艺术形式?答案并不乐观。

  一次偶然的机会,方正字库的设计总监仇寅到戴月轩买毛笔,笔杆上的刻字让他爱不释手,产生了做字库的念头。

  字库的要求与艺术创作不同。汉字字库最低标准是6763个字,这是简体字版本,若要包含繁体字,总数接近1万字。考虑到规范、统一性,滕占敏在材料的选择上下了一番功夫。“自然生长的竹子不可能都一边儿大,要选粗细差不多的就得一根一根去挑。”用卡尺精准测量,滕占敏选出的笔杆粗细几乎一样。

  完成了选材,他就利用下班时间动手刻,边刻边琢磨。一个偏旁部首怎么更好看,字形比例怎样更协调,每个字都像一个单独的作品,它们又共同构成了滕占敏独有的艺术风格。

  一年后,这个以欧楷为本,结合各体所长的“方正滕占敏竹刻体”原稿终于出炉,令人叹为观止。数百根笔杆用绳带穿在一起,像竹简一样卷成厚厚的一摞。

  与毛笔写出的字体相比,竹刻体将笔意与刀法结合,显得更加硬朗犀利,颇有侠义风骨。这套中国风字体可以用在古籍排版、海报、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多种场合,用更现代的形式进入大众生活。

  “我没把这当成一个多高的技术,我就把它当成一个艺术去研究它、学习它。”滕占敏笑着说:“就算眼睛花了还能刻,可以戴老花镜。身体允许的话,到八九十岁一样刻。”

(责编:韦衍行、汤诗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