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钢琴 爱音乐 爱生活
上海涌动老年钢琴热【2】

坚韧不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琴故事
不少老年人走的钢琴之路,可谓崎岖坎坷。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有些人摸过琴,由此爱上了音乐,也曾编织过自己的钢琴梦。但在十年浩劫中,钢琴几乎被贴上“封资修”标签。不少人在以后二三十年中再也没有摸过钢琴。
改革开放后,许多人重新追寻昔日的钢琴梦。马慧珍曾支内到湖北十堰一家汽车厂工作,最理解和支持她重圆钢琴梦的母亲,在1983年居然将一架大钢琴从上海寄到十堰,这件事在汽车城传为佳话,从此,马慧珍重新开启与钢琴相伴的人生。戴培琪、戴培琴、戴培华三姐妹,小时候跟着母亲去教堂时触摸过风琴。在中断几十年后,她们再次燃起音乐的激情,刻苦学琴练琴,现在常常同台演出。
学钢琴耗时费神,钢琴之路艰辛,但根植于内心的热爱,支撑着老年人踏上漫漫的圆梦征途。他们四处奔走,寻找合适的学校和教材;他们早起晚睡,在忙碌的家务中挤出时间练琴。
“五六十岁学吹打”,老人学琴还行吗?答案令人鼓舞。桑叶自64岁开始学琴,凭着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凭着不服输的坚韧和毅力,10多年如一日刻苦学习,至今已成为琴坛高手。琴友们感慨,桑叶是一个越难越学的啃硬骨头者。年逾八旬的她,如今在舞台上驾轻就熟地弹奏《夕阳萧鼓》《绣金匾》等难度较大的曲子,对节奏、音色、音响的分寸把握,令人折服。
赵长冬曾经当过兵、干过钳工,一双举枪的手,拿锉刀、鎯头的手,如今能自如地在黑白键上弹奏,这是多么大的改变?不久前,他上台弹了一首由班得瑞作曲的《烈火战车》,琴声挟一股坦荡荡的悲壮,让人感受到一种英雄气慨。他坦承,学琴之路异常艰辛。因为没有音乐基础,不识五线谱,面前有一个又一个拦路虎。不少工友曾对他说:“你能弹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多少次想放弃,多少次再坚持,靠着毅力,靠着发奋,10多年后他终于走上钢琴舞台。弹琴给了他自信,也砥砺了他坚持不懈的品格。
王秀英第一次去黄浦区老年大学上钢琴课时,连哪个键对应哪个音都不知道。但她相信勤能补拙,每天花3个多小时练琴,钢琴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两三年后,她从排名靠后的学员升到了前几位,现在已经能熟练弹奏《水草舞》《四个小天鹅》等名曲。她还经常组织琴友进行交流,担任“华爱钢琴之友”会长。
王秀英在参加新近举办的首届上海老年人钢琴大赛。(资料照片)
曾经在2006年获得上海首届中老年钢琴大奖赛“金手指奖”第一名的郑启原,是老年钢琴热中的出类拔萃人物。已通过业余钢琴考级十级的他,在60岁时作了一个重大决定:参加英国圣三一音乐学院的考试。他用了4年时间,以函授和赴香港面授结合的形式,学习圣三一学院的钢琴演奏课程,最终在2011年获得圣三一音乐学院钢琴演奏文凭暨教师执业证书,最近又在首届上海老年人钢琴大赛中担任评委。
庄志华也是上海老年钢琴爱好者中的高手。他12岁开始学琴,后因故中断几十年,终于在2003年开始重拾童年梦想。凭着热爱和悟性,加上刻苦努力,他很快成为一名业余钢琴演奏高手,曾在上海市老年大学举办过独奏音乐会。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