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

见证人·第七期|牛犇:角色虽小 戏比天大【2】

黄维、韦衍行
2018年09月14日08:06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人民网:您从艺70余载,饰演了许多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角色,比如《圣城记》的小牛子、《飞越老人院》的痴呆老人老金……您认为把角色演“活”的诀窍是什么?

牛犇: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我们要热爱这个事业;其次,我们常说,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不能因为戏份少就受到束缚,要认真研究每一个角色,只要一个角色出现在戏里面,就一定有它的作用。

像《飞越老人院》,原定的演员因为身体原因退出了拍摄,我是去“救火”的。在那部剧里我一句台词都没有,但我很认真地考虑了这个角色在整部戏中的作用。这个角色是为整部戏的主题服务的——我们要关注老人院中老人的痛苦和寂寞,所以只要我这个角色出现时,我都会通过一些声音和动作来表现角色中的那种痛苦。

本来我的角色只是躺着,后来我对导演说,如果这个角色每个镜头都躺在那儿、还没有台词的话,会影响影片的效果。于是我建议导演,让我坐着,并加入一些手势动作和声音。一个光躺在那的角色谁都能演,但今天既然让我牛犇来演,我就要赋予这个角色一定的生命

牛犇在电影《飞越老人院》中饰演的“老金”一角

人民网:您对剧本的选择,是基于什么标准?

牛犇:我看剧本的时候,首先看这部戏能给社会带来什么,能不能给观众带来启迪,能不能传递正能量——也就是常说的社会效益。但凡有作品能做到这些,我不会在乎片酬高低,一定会接下来。有时候我甚至还会主动争取,来参与到这些电影中。

人民网:您的许多影视作品确实给观众、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虽然其中很多角色在影片中是配角。您自己是如何看待“配角”这个身份的呢?

牛犇:我觉得“配角”这个词是后人强加上的。一部戏里面其实没有所谓的配角,只能说每个角色的戏份多少的问题。当然,戏份多一些,能跟观众见面的机会多一些,表现自己角色的机会也就多一些而已。而戏份相对较少的角色,也不能认为他就是无足轻重的。许多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可以把配角演得非常伟大。

我的演艺生涯中饰演的配角多,也得到了许多赞赏,包括金鸡奖、百花奖等等荣誉。只要每一位演员都认认真真地诠释自己的角色,就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主角或配角都是一样的

人民网:除了演员之外,在改革开放初期您还担任过上影厂电视部主任,在您的带领下上影厂出品了《蛙女》等多部电视连续剧。为什么会选择进入电视剧领域呢?

牛犇:当时,我们上影的老厂长在结束国外考察之后,决定除了电影之外,上影厂还要有“第二产业”——也就是电视。那时候我们演员多,但因为经费等限制,一年能拍的电影数目有限,很多演员只能闲着,所以我们就早人一步进入电视剧领域,成立了电视部。

我们那时拍的这部《蛙女》,借鉴了一些电影制作方面的经验,还把电影里面不能用的很多技术也用在其中。以前我们觉得电视剧的拍摄是“快餐”式的,没有拍电影这么讲究,实际上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许多电视剧的制作规模丝毫不亚于电影。我觉得电视剧有点像评书,能通过一个连续的故事赢得观众,在提升社会效益方面能和电影互相弥补

“演员要有为这个事业献出自己一切的决心”

人民网:当您拿到一个新的剧本、新的角色的时候,首先会做什么呢?

牛犇:首先要熟读剧本,了解自己的角色,对角色有不熟悉的方面要尽快学习;要知道自己的角色是哪个行当的,有哪些生活技能,要表现怎样的特点。比如塑造一位农民,现在有些戏里的农民扛着锄头像背着洋枪一样,攥得紧紧的,实际情况哪儿是这样呢?这就得靠演员自己研究。锄头压在肩膀上、手搭在锄头上的时候,要找到平衡,能让自己不费力地扛着锄头。农民拿锄头干活,锄头在手里是工具,而不是负担。

所以要将角色演好,必须要去体验生活。老一辈艺术家们在塑造角色之前,都会去体验生活,他们跟农民、跟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自己觉得可以将角色演好。当然,体验生活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了解自己的知识储备,看清自己的位置,与时俱进——现在的农民和工人也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技能,如果想演好当代的农民和工人,同样得补习一些相应的知识。我也想趁此对现在的年轻演员们说,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不然的话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境地

牛犇向记者讲述如何塑造角色

人民网:您演戏非常认真,也非常拼。在拍《梨园生死情》的时候您从毛驴上摔下来,胸骨都错位了,但您还坚持要回到片场把戏拍完。当时您也已经年过花甲,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呢?

牛犇:那个时候我从驴上摔下来,颈椎错位,胸骨断了两根,当时就昏迷了,我还记得我昏迷的那一刹那,脑子里想的就是给导演、给整个剧组带来麻烦了。我一个人倒下了,还连累了整个剧组。过了一会儿,我苏醒了过来,第一句话跟导演说的就是我给你添麻烦了。我心里确实不好受,但凡一个演员受伤,摄制组肯定都要停工。

剧组考虑到我的身体问题,提议先将其余的戏份拍完返京,等我的情况好转之后,大家再从北京回来把剩下的戏拍完。这不得了,一个剧组百十来个人,到时候车费、住宿又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于是我决定当下就把戏拍完,大家一开始都是拒绝的,我说不要紧,就算我的生命只剩这几天了,我也要把这部戏拍完,把这个角色完成,也算是我人生的一个纪念。后来大家在我的说服下才勉强同意,最后让医生跟着剧组,我打着止疼药前往拍摄地将自己的戏份完成。

人民网:回首您七十余载的演艺生涯,有没有留下一些遗憾?还有没有想去尝试的角色?

牛犇:我知道大家比较喜欢我在《牧马人》里饰演的“郭扁子”一角,但我觉得自己在这部戏中的表现并不够好,我要是知道今天大家那么喜欢这个角色,当年应该更努力地将他演好,感觉那时候自己还不够认真。

现在我想演一个在旧社会里受过深重苦难的人。我还是想告诉年轻人,我们的祖辈从那段岁月中走过来很不容易。我们虽然离那一段历史越来越远,但它不能被我们忘记——如果我们忘记了,该怎样教育年轻一代?因此,要是能有一个刻画得非常深入的这种类型的角色,我很希望能有机会出演

牛犇为人民网网友题字:生正逢时

人民网:如果请您寄语年轻一代的演员,您会对他们说什么?

牛犇:演员并不是一个光拼脸蛋的轻松的职业。要成为有觉悟的文艺工作者,要走进生活,到人民当中去,才能刻画好角色。不能光看到鲜花,不能只听到掌声,必须要看到自己与前人的距离。不能安于现状,要有危机意识,你才会不断努力地让自己成为更加全面的人。要有忘我、要有牺牲的精神,要有为这个事业献出自己一切的决心,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

当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你把自己的角色诠释好了,给整部戏带来了光彩,鲜花和掌声自然也会随之而来。

延伸阅读:

记者手记|83岁牛犇:中国影坛常青树 老牛奋蹄仍不晚

 

“致敬改革开放40年 文化大家讲述亲历”往期回顾:

第一期|98岁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红心塑造英雄 真情培育儿童

第二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改革开放四十年,奋斗着,幸福着

第三期|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扎根西藏五十年,一生爱唱这支歌

第四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以欢笑的形式记录时代

第五期|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一人一桌一折扇,万语千言四十年

第六期|著名作家莫言:在世界文学中融入中国故事

(责编:韦衍行、黄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