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最全亚洲文物国博聚首:“文物领域的奥林匹克”了解一下?【3】

2019年05月14日08:42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部分中国展品

“四十三年逨”铜鼎

西周

2003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此鼎造型敦厚,方唇折沿,立耳宽厚,略微外撇,宽体垂腹,三蹄足。口沿下饰变形兽面纹,腹部有宽大的波曲纹,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纹饰上皆设宽厚的扉棱。铭文31行,共计316字,讲述了功臣逨为答谢王的赏赐,为祭祀亡父制作此鼎的经过。铭文为研究西周册封制度和历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刻辞卜甲

商代

河南省安阳市花园庄东地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占卜用的龟甲,多用龟腹甲,也有用背甲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验辞等文字,即为甲骨文。占卜时先钻凿、再火灼。据灼烧之裂纹推测吉凶,决定行止。殷墟出土的甲骨已有15万片左右,对甲骨的研究已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甲骨学。甲骨文释读对中国古代社会史、科技史和古文字学、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曾侯乙”铜尊盘

战国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尊盘由上尊下盘两件器物组成。尊敞口,呈喇叭状,上饰蟠虺镂空花纹。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四只圆雕豹形伏兽攀附其上。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尊盘铸造工艺复杂,采用了陶范法、失蜡法、钎焊、铆接等多种工艺精工制作而成,全器造型优美,纹饰繁复。尊和盘上均有铭文,显示其为曾侯乙生前用器,故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盘,合称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之一。

错金银龙纹铜方案

战国

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方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复杂精致、巧夺天工。由底座、龙凤和框架三部分组成,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四龙单首双尾,上吻托住斗拱,双尾向两侧盘环反勾住头上双角。其造型内收而外敞,动静结合,疏密得当,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以浮雕或圆雕为主的传统手法。此外,四条龙头上各有一个斗拱,是战国时期的斗拱造型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

明嘉靖内府录副写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元年(1403)至六年(1408)解缙等奉敕编纂的大型类书,全书共22877卷,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它汇集了明初以前的图书七、八千种,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现仅有约400册星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单位。此卷2272至2274,为“模”字韵“湖”字一册。国家图书馆原藏“湖”字两册,此册恰为中间部分,可使内容前后相缀。原藏海外,2009年回归。

斗彩勾莲纹开光粉彩诗句花卉纹瓶

清代

故宫博物院藏

瓶颈部两侧各凸雕一红蝠衔玉磬式耳,口部与下部以斗彩缠枝花为饰,腹部为八面瓜棱状,其中四面以粉彩分别绘牡丹、芍药、梅花、莲花,另四面分别用楷、行、隶、篆体书乾隆御题诗各一首。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瓶以斗彩和粉彩分别作局部装饰合制于一器,属乾隆时期新创工艺。其工艺精湛,图文并茂,融诗书画于一体,为彩瓷中的翘楚。

焦秉贞《耕织图》册页

清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桑蚕和农耕。焦秉贞奉康熙旨,依楼璹《耕织图》样,用西洋画法绘制了耕、织图各二十三张后,康熙皇帝亲自为其作序作诗,命刻板印发。《耕织图》是用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农桑劳作过程的一大创举,被称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是解读中国农业史、纺织史、艺术史的珍贵文献。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网文化频道官方微信号“文艺星青年”(wenyixingqingnian)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责编:韦衍行、汤诗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