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选啥专业?“十八九岁只是学习阶段,不要太过功利”【2】

2019年06月25日08:19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费孝通

费孝通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出生于教育世家的费孝通读中学时就表现出良好的文学天赋。大革命的失败使费孝通意识到,历史的发展可以决定个人的命运,个人无法与之抗衡。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文学梦,决定学医,救死扶伤。

1928年,费孝通到东吴大学医学预科学习。在两年的学习训练中,作为学生会秘书的费孝通不仅埋头读书,还积极关注国家大事,组织、参与社会活动。“该不该学医?学医能不能成为自己一生安身立命之所在?”费孝通思考着这些问题,并得出结论——“人的病痛不仅来自身体,来自社会的病痛更加重要。”

于是,他放弃了协和医学院,毅然选择了燕京大学。后来,费孝通由燕京大学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又应导师史禄国的邀请去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并成为世界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关门弟子。

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江村经济》很快成为欧洲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步入世界人类学著名学者行列,1981年,费孝通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除了这些“半路出家”横跨多界的大师,

还有很多对所学专业“爱得深沉”的才子。

几十年如一日,“从一而终”。

 

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发奉献了一生。

16岁时,邓稼先跟着26岁的大姐邓仲先离开北平,辗转来到云南昆明。不久,邓稼先上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他圆满地结束了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到昆明市文正中学、培文中学任教各3个月。抗战胜利后,北大复员迁回北平,邓稼先应聘当上了北大物理系的助教。

1948年,解放战争的炮火响遍了中国大地,国民党军大势已去。就在这一年的夏天,24岁的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有人问他怎么这个时候还去留洋?他回答了一句很有远见的话:“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

在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邓稼先攻读物理系研究生。1950年,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这年他才26岁,大家亲切地称他“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邓稼先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苦的工作,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一点一点地损耗着他的身体,但研究却在一点一点地接近成功。终于,他最后签字确定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6日,东方向世界发出一声巨吼,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大漠上腾空升起,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1984年,他带病再次前往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核武器,攻坚克难,在最艰苦的黄沙戈壁中锻造青春。他将年华与智慧献给祖国,并给我们后人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艰苦不忘求学,求学不忘报国。

 

冯友兰

冯友兰是新理学的创始人和新儒家的开拓者。他最重要的三部哲学著作为《中国哲学史》《贞元六书》和《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三部著作俱为鸿篇巨制,蔚为大观。民国时期,冯友兰就是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哲学家,是近代中国以来泰斗级哲学大师。在西方学术界,他被认为是现代哲学史上“最先具备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是西方人了解中国哲学的必经之路。

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1918年6月,冯友兰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8年秋,任河南第一工业学校语文修身教员。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适逢胡适和梁漱溟二人先后来到北京大学任教,冯友兰幸逢其会,受益匪浅,对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学,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关系启迪甚深。1919年,冯友兰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季羡林评价他说,“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然而芝生先生以他那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

 

汪曾祺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在西南联大,汪曾祺开始写作,开启了他一生的写作事业。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苦心经营的结构,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关于写作缘由,他曾写过一篇《我为什么写作》的诗,全诗如下: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汪曾祺爱美食、爱花草、爱戏曲、爱写字、爱画画……并且还把这些都写成了天真烂漫、趣味盎然的文章。几十年来,写作一直陪伴着汪曾祺,他和他书写的世界始终保持着一种刚刚好的距离,满怀情感地注视着它们,给予读者最深的感动。

高考试题也许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人生却有无数选择。选专业固然重要,但又没有那么重要。因为这只是人生际遇中的一个路口、一次选择。

青年君提到的风流人物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不论是“半路出家”还是“从一而终”,都不妨碍你成人、成才。只要遵循内心的声音,就一定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本文为人民网文娱部官方微信号“文艺星青年”(wenyixingqingnian)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编:陈灿、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