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传承活字印刷技艺的“益兴堂”

2019年09月08日09:53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传承活字印刷技艺的“益兴堂”

  【一线调研】

  在湖南浏阳小河乡的大山里,有一座老农舍,堂房门楣上悬挂着门匾,上书“益兴堂木活字印刷坊”九个大字,这便是潘根业的活字制作坊,也是他父亲留下来的品牌。潘根业便是谱师之家“益兴堂”的第五代传承人。

  小河乡是位于浏阳最东的客家乡镇,多年前,远道迁徙而来的客家人为了留存历史,让后人追根溯源,十分注重修辑族谱,这也成为木活字印刷技艺传承的渊源。这些通过活字印刷来编辑族谱的人也被称为“谱师”。

  潘根业的老式土坯房工坊里,字盘器具一字摆开,老宅瞬间变成一个古意的活字印刷坊,木料房、字坯制作间、刻字桌、印刷台、分册室、装订桌,堂屋里的架子上摆满了字盘,一切井井有条。

  “我的手艺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而父亲的手艺又是从江西一个老匠人手上学来的。”潘根业说,现在这个行当名分很好,却很少人问津,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自己的三个儿子入了这个行,成了第六代传人。现在,字坯制作、字模雕刻、捡字排版、印刷校对、拆版还字、分册折页、裁切装订、盖印编号等八大工序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活字印刷也算是后继有人。

  从刻字模、摆字盘到印刷装订,制作家谱的每一道工序,潘根业都烂熟于心,一本族谱需经过锯木、运笔、雕刻、捡字、排版、研墨、推刷等大大小小十几道工序,需长达数月才能完成。作为传承人,潘根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他的近8万个梨木字模和这门古老的技艺。与现代印刷品的工业气息不同,经木活字印刷术制出的族谱字形清隽,版式古朴,翻开后,纸墨清香扑鼻而来。由于木活字印刷术尤其适合族谱和古籍印刷,潘根业的很多客户都是在口口相传中慕名而来。

  “印家谱的人家都是看木活字印出来的经久耐用,字迹清晰。”潘根业说,因此附近每个姓氏的老人、有文化的人看了这个家谱以后,都想用这种老手艺印家谱。

  利用木活字印刷印制族谱是门耗时费力的手艺活,通常需要五位谱师团队协作。自“益兴堂”创立以来,他们至少排过两万个版,存下了八万个字模。“益兴堂”的字模师傅吴汉涌告诉记者,而“益兴堂”还有一项祖传的绝活,那就是制作字模时,不需要提前在字胚上打墨稿,而是直接按刀法雕刻,这种技法被称作反字直刻。“益兴堂”谱师队伍最多时达到20多人,累计为湘赣周边26个姓氏印制族谱达两万多本。

  “族谱一般三五十年一修。平时,我们谱师班的人们四散谋生。但我和老吴他们心里始终不甘活字印刷在自己手里失传。”为了更好地传承木活字印刷,潘根业等人与一些古书籍出版社及古书籍爱好者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做一些古书籍的定制化印刷服务。同时,依托非遗的优势,积极打造“研学”课程,不断提升关注度与传播力,日前已接纳2000余人次的学习考察。

  小河乡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木活字印刷所坐落的潭湾村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目前,小河乡正在组织编制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规划方案,将有效整合乡内木活字印刷、客家山歌等非遗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资源,修缮一批古建筑作为展示场所,通过现场体验活字印刷等方式,致力打造“研学旅”文化基地,在开展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让传统文化在体验中有效传播和传承。

  “我们将用文化来带动旅游,通过旅游来传播和传承文化,结合新时代创新元素,有效进行创产融合,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小河乡党委书记梁民说。

   (本报记者 姚亚奇)

(责编:蒋波、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