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德克,不怕得罪人
《无欲的悲歌》
《左撇子女人》
《骂观众》
《去往第九王国》
获奖后在家中接受采访的汉德克(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陈梦溪
以下为晚报对汉德克文集的责任编辑陈欢欢的专访
书乡:得知彼得·汉德克得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陈欢欢:第一反应是有点意外,觉得他得奖不太可能,因为他常被西方理解为所谓的“政治不正确”。第二反应是,终于给他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书乡:汉德克这次得奖有些争议的声音,你怎么看?
陈欢欢:不论政治立场,单从文学的水平来说,他是完全值得、配得上这个奖的。我看到网上他得知获奖后开门迎接记者的照片,他很开心的样子。我认为他作为作家,实际上心里是需要这样的一个文学奖的肯定,他应该不会拒绝的。
书乡:您对他本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陈欢欢:我见他之前以为他是特别冷酷的人,我去搜索他的照片,给人也是这种感觉,再加上他的文字,都让人感觉很有距离。但是见到他之后发现他是个幽默而可爱的人。2016年他来中国的时候,我和同事全程陪同,他对我们都很关心,人非常好。在上海的时候,他主动提出要去逛花鸟鱼虫市场,特意要去看蝈蝈,可能因为在欧洲看不到这些,他都会很仔细地观察。后来到北京带他去圆明园,他看到景区里面这么多人,很吃惊地问“大家都不上班吗?”
也能感受到他有个性的一面,比如作为作家他非常自律,之前他拒绝过我们的邀请,因为他给自己制定了写作计划,严格遵循时间,不能出门太长时间,2016年他来中国也是因为他妻子的鼓动,但他心里还想着他未完成的小说,他旅行的这段时间每次想到这里就有点恼火。
书乡:文学奖给他的授奖词为:“以独创性的语言探索人类经验的广度和特性,影响深远”。你怎么看这一评价?
陈欢欢:这个评价是特十分贴切的。他从创作之初就立下志向,说“我绝不写跟人雷同的东西”。他的语言就是汉德克似的,就是他独有的。他的小说很少是写一个具体的故事,但你会在完全想象不到的连接下,跟随他故事的主人公去漫游,这种体验是很棒的。这是一种跳出了传统的写故事的范式的写法。
书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并没有关于汉德克的图书,是什么原因?
陈欢欢: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杂志介绍过他的诗歌,剧本《骂观众》也小范围地流传过,但正式的出版确实是没有。原因是他的作品很难翻译,普通大众进入他的作品有一定难度。首先是语言上的门槛,让一些专业学德语的人都会觉得有点艰涩。相对来说其中的思想并不太难理解,尤其是他几部有自传色彩的作品。目前的九卷本虽然每一本都很薄,但基本上将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各种类型、各个领域的代表作都选入了。
书乡:哪几部作品最具有自传色彩?
陈欢欢:《无欲的悲歌》写的是她母亲一生的故事,他用小说的笔调写出来,但这是完全真实的故事。母亲的自杀去世对他的影响特别大。但这本书看完太伤感了。还有一本是《去往第九王国》,写的是一个中学生去斯洛文尼亚旅行。这本书有点童话色彩,有点梦幻的感觉,我个人会更喜欢。他后来的很多作品都会涉及到斯洛文尼亚和南斯拉夫,包括他后来的游记和随笔也都有这些元素。
书乡:汉德克的作品在当今德语文坛是什么地位?
陈欢欢:汉德克和另一位作家托马斯·伯哈德被称为奥地利文学的双峰,但伯哈德已经去世了,所以当前汉德克就是奥地利在世的作家中最重量级的了。汉德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至今已经有半个世纪了,德语文坛的几乎所有重要的奖项如卡夫卡奖,他都得过。
书乡:您认为与其他德语作家相比,汉德克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陈欢欢:很多德语作家会大段大段地描写心理活动或哲学相关的内容,但就像《守门员面对点球时的焦虑》中那样,汉德克会写故事中的人物看到的一切,让我们跟着人物的思想去观察,而不是空洞地叙述。
书乡:从青年时起汉德克便我行我素,他的个性对创作有什么影响?
陈欢欢:汉德克开始写作的时候看不惯那些德语老作家,觉得他们的写作都是陈词滥调,他要破除写作的陈规陋习,形成新的风格。他曾经闯入“四七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会的现场,直接当着君特·格拉斯等诸多老前辈、老作家的面痛斥他们的陈腐不堪,这就是他写作宣言的表现。他是个很有个性,也很有自信的作家。他早期的作品如《骂观众》中确实有激昂的部分,但是他后来的作品其实已经比较深沉了,不像年轻时那么宣泄自我。他自己也说,你们不要老是盯着《骂观众》,那只是早期的一种尝试而已。
书乡:这样会不会影响他在文学圈的人缘?
陈欢欢:他不怕得罪人,也不跟所谓的文学圈交往。他从1991年开始便离群索居在乡下,他是个特立独行、独来独往的人。他有朋友,但不是文学圈的,比如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南斯拉夫导演)。
书乡:外界对于他有哪些误会?
陈欢欢:这两天很多人会提到他抨击鲍勃·迪伦不该得奖这件事,但其实媒体报道这件事的时候没有说前一句话,他先是夸赞了迪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物,而且汉德克也很喜欢迪伦的歌。他对迪伦并不是完全否定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