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人看扶贫
“人民日报进乡村”第一期《一种情怀与一个百年的承诺·党报人的脱贫攻坚时刻》于6月15日上午10:00重磅推出。“金台书声”读书会邀约人民日报社编辑记者连线陕西商洛金米村,共话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交流荟撷取三位党报人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王乐文:从“三子”论三秦脱贫
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
作为《人民日报》在陕西的“大使馆”,我们一直把“讲好三秦故事”作为目标与使命。这里,我想用三句话,来概括一下我在陕西这么多年关注思考脱贫攻坚发展的一些体会:
抓扶贫,搞产业是根子;
抓绿色,可持续是路子;
抓报道,讲温度是牌子。
放眼三秦大地,陕北、关中、陕南。每个地理区域,都有难啃的连片贫困“硬骨头”:陕北的黄土高原、关中的渭北沟壑、陕南的秦巴山区。南北物候不同,自然禀赋迥异,贫困多发、多样。作为脱贫“牛鼻子”,产业扶贫是根基,一定得靠稳、夯实、筑牢。
这几年在农村采访,我们发现,陕西的脱贫攻坚,有个鲜明特色——重视绿色、自然。三秦大地对生态、可持续的追求,是明智之举,着眼长远。
三秦大地告别贫困、跨入小康,这是历史征程,难言朝夕之功。它是由一个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干部群众共同书写。因此,《人民日报》采写的报道,其主体承载者、价值落脚点,聚焦于这些可歌可泣的“凡人英雄”。
榜样催人奋进。这些“凡人英雄”,值得去挖掘、去倾听、去传扬、去歌颂。脱贫路上,这些“最可爱的人”,就是我们选题的切入角度与价值导向——“高位立意”+“凡人视角”,我们要把三秦故事,讲得有情怀、有力量、有温度。
赵永平:这七年,中国每3秒就有一人跨过贫困线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副主任
为什么说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一个伟大奇迹呢?
从国际看,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让7亿多人脱贫,占全球减贫人数的70%以上,书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新奇迹。
从国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七年间,贫困人口减少9300多万人,相当于每3秒钟就有一人跨过贫困线,每一分钟全国20多人脱贫。
再看质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2%参与到产业发展中,2/3以上贫困户或者有就业或者有产业,有门路、有本事,就不会再穷了。
人民日报这些年的扶贫和脱贫报道,一方面是“聚焦天安门”,把中央的政策不折不扣地实实在在地传递下去,宣传好中央的政策,解读好中央的政策。另一个方面就是聚焦田间地头,要真正的深入贫困乡村,从里面挖掘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从而推广出去。这么多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基本上走遍了14个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山区行”“脱贫攻坚一线调研”“草原牧区行”等重点报道,长流水、不断线,发挥好新闻扶贫作用。在一线,我们常被扶贫干部的奉献精神感动着,被老乡们战天斗地的劲头感染着,更为一个个贫困山村、一户户贫困家庭的巨变激励着。
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一道必答题,今年疫情又给了它一个加试题,确实很不容易。作为我们来讲,我们报道和记录脱贫攻坚的历程,也是要尽好我们的力,我们也是要适应新时代的新需求,既要拿得起笔杆子,也得拿起话筒能讲,对着镜头能说,练好十八般武艺,笔头和镜头对准一线扶贫干部和群众,为他们鼓与呼。
李仕权:人民日报上的“扶贫”热搜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要闻一版主编
在人民日报数据库,以“扶贫”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党的十八大以来的7年半共有报道12717篇,与之对应,党的十八大之前的7年半共有报道4868篇,十八大以后的增长十分明显。
在人民日报数据库,以“脱贫”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党的十八大以来的7年半共有报道12500篇,与之对应,党的十八大之前的7年半共有报道2089篇,十八大以后的增长十分迅猛。
在人民日报数据库,以“脱贫攻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党的十八大以来的7年半共有报道6077篇,与之对应,党的十八大之前的7年半共有报道28篇,十八大以后的增长堪称跨越式。
数量的增长是一个方面,质量的提升是另一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脱贫攻坚报道,有两个鲜明特点:讲故事、可视化。在讲故事、可视化中,人民日报脱贫攻坚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也增强了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说,人民日报既是中国减贫事业的见证者,同样也是中国减贫事业的参与者,用新闻舆论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来源:人民日报社对外交流部微信公众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