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文化专题>>人民日报进乡村

脱贫攻坚,闽东一线的心声

2020年06月22日09:45 | 来源:交流荟
小字号

2020,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收官之年,关键节点

“人民日报进乡村”走进福建赤溪村

一起听听闽东一线干部群众的心愿

只要有颗为民心,记者也能扶真贫

王绍据,原闽东日报总编辑,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王绍据采写的反映闽东地区贫困状况的“读者来信”。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

王绍据:“只要有颗为民心,记者也能扶真贫”。这是我入党的初心,也是不变的信条。36年前那篇反映赤溪贫困的这篇稿子,最开始被认为“是给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抹黑”,同事和老同学都奉劝我“千万不要冒这个风险”,但我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基层新闻单位的记者,如果不敢向上级新闻单位反映真实情况的,那党中央怎么能听到来自基层的呼声?只看到成绩光鲜的一面,不看到存在问题的另一面,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亦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相悖。我思前想后,横下心来把这份调查情况直接寄到了《人民日报》编辑部。万没想到很快以内参形式刊登,并得到了中央领导批示。更没想到的是时隔半月,《人民日报》竟于1984年6月24日一版显著位置以来信形式公开发表“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并为之配发了题为“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点燃了新时期的扶贫之火。

《人民日报》1984年6月24日头版

扶贫必须扶志,才能斩断代际贫困链。30多年来,我不管在岗守职或退休之后,仍然锲而不舍地关注扶贫,参与扶贫,宣传扶贫。我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中倡导“弱鸟先飞”的意识,撰写了一篇题为“10年贫困帽,为何摘不掉”的调查报告,阐述了这里“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具体问题,激励村民们树立脱贫志气,促成整村搬迁“挪穷窝”“拔穷根”;我毅然把自己当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6000元奖金全部送到赤溪小学,为18个适龄儿童缴交了全部学费。这些孩子勤奋读书,有的考上中专、大专,有的考上大学,后来都成了家庭脱贫致富的顶梁柱。

久久为功必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任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倡导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理念,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也成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一个典范。我们必须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倍努力巩固好脱贫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闯出一条新路。

有信心有底气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滕建军,福建省福鼎市扶贫办主任。

滕建军:我们的扶贫工作离不开媒体,离不开人民日报的先行发音。36年前,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的一封“读者来信”和为此配发的评论员文章,拉开了改革开放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之后的这些年,人民日报一如既往的关注,使我们不用扬鞭自奋蹄。

福鼎市坚持质量兴茶、科技兴茶、品牌兴茶,全面推进信息化溯源大数据平台建设和线上线下整体营销。全市30万亩茶园成为农民50%的收入来源。其中从事茶产业贫困户有1955户,占85%。疫情防控期间福鼎市协调帮助400多家茶企解决融资、用工等难题,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今年,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党报引领未来,助力脱贫攻坚。我们希望可以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等媒体上,学习到各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典型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互鉴互学互助。作为基层干部,凭着“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我们团结拼搏,奋力争先,有信心、有决心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出更好的工作。

脱贫致富让老百姓的笑容更多了

杜家住,赤溪村党支部书记

杜家住:30多年前,下山溪是挂在半山腰的一个小山村,前门是万丈深,后门是万丈渊。当时老百姓穿的衣服是补了又补,吃的是苦菜,居住的是茅草屋,如果是下起了大雨,里面基本上连躲避的地方都没有。

“昔日特困下山溪,山高路险鸟迹稀;早出挑柴换油盐,晚归家门日落西。”这首赤溪村民谣,生动地反映了当年赤溪村的贫困状况。

换血拔穷根。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按照他提出的“弱鸟先飞”理念,我们把下山溪22户作为第一批整村搬迁,同时村党支部抓住机遇,对另外11个自然村开始了易地搬迁。我们探索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的路子,那就是依托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发展福鼎白茶。如今赤溪村的老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98元,其中白茶占了35%。全村种植茶叶达到1500亩,大量村民返乡创业,依靠茶叶实现了脱贫致富。

老百姓的脸上笑得更加灿烂了。 这几年,我们解放思想,除了旅游产业,我们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比如食用菌、纯净水开发、猕猴桃等等,老百姓收入明显增加。赤溪村山越来越绿了,田也越来越美了,街道也越来越美了,老百姓的脸上笑得更加灿烂了。我们村两委干部信心更足了。我们将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挖掘民俗文化,把扶贫工作融入到乡村的生态大旅游,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把梦想绽放在农村的土地上

杜赢,赤溪村90后党员、返乡创业大学生

杜赢:2013年,我背上行囊走出大学校门,带上女朋友回到赤溪村筹备创业项目。我的想法一开始就遭到邻里邻居的不理解。好在最终还是征求到家人的支持,我拿着父母为我攒下娶媳妇的钱,我们当地叫“老婆本”,踏上了曲折的创业之路。

虽说我是从中国白茶之乡——福鼎来的,可我对制茶却一窍不通。我决定向福鼎一位小有名气的制茶师讨教制茶技术。直到登门拜访第六次,师傅才说:“像你这样吃苦,很不容易,我跟厂里的老板说一下,你就过来学。”此后,师傅将制茶时温度、湿度的控制,室内萎凋的关键点等都一一传授给我。我十分感谢师傅教会我“吃饭”的本事。

制茶学会了,怎么卖?我每天带着茶样去当地茶叶交易市场,走进一家家商户推销、商谈。越谈越顺,到当年12月初,所有制作的茶已销售80%,除去本钱,净赚了10多万元。弹指一挥间,7年过去了,现在,我拥有直营店2家,也开辟电商业务渠道,一步一个脚印把产值从20多万元发展到200多万元,实现年利润30多万元。

我以生长在这个曾经贫困如今脱贫致富的村庄而荣幸,我以能够在这个村庄创业挥洒青春热血而荣幸。习总书记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坚信,一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一群人的努力也能改变一个地方的命运。我相信,农村创业也能开辟一番新天地,我要把梦想绽放在这片土地上。未来的路还很长,未来的天地会更广。

(来源:人民日报社对外交流部微信公众号)

(责编:蒋波、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