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保护后利用 北京拟鼓励历史建筑有序开放
北京市坚持先保护后利用的原则,拟鼓励和支持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放,鼓励历史建筑结合自身特点和周边区域的功能定位,引入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和服务功能。
1月23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清向大会作关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下称条例草案)的说明时如是说。
历史建筑,是指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且尚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擦亮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1982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北京市制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8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张清表示,为更好地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有必要重新制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理念和要求转化为制度安排,为深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一步擦亮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提供法规支撑。
2019年12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并同意重新制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0年10月、11月、12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进行了三次审议。2020年12月2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条例草案的议案。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社会共享
条例草案共七章七十七条,分为总则、保护体系、保护规划、保护措施、保护利用、法律责任、附则。
条例草案注重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坚持名城保护的整体性、全覆盖,同时突出对老城、三山五园地区等重点区域的保护。坚持保护与利用相协调,促进保护对象的活化利用,加强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与此同时,条例草案还以保护促民生,把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与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社会共享,惠及更多民众。
条例草案所称的三山五园,是指对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
老城整体保护是重中之重
条例草案坚持名城保护的整体性、全覆盖,明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范围涵盖北京市全部行政区域,做到应保尽保。把老城整体保护作为重中之重,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保护老城整体格局,彰显平缓开阔、壮美有序的整体空间秩序。
同时,条例草案还要求加强三山五园地区和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等三条文化带保护。
核心保护范围内严控扩建等活动
条例草案要求实施分类管控。即在核心保护范围内,除市政公共设施以及风貌恢复建设以外,不得进行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活动;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与核心保护范围风貌相协调;在成片传统平房区及特色地区进行建设活动,应当注重保护历史格局、街巷肌理和传统风貌。
可申请式退租以改善居住条件
条例草案提出,各区政府可引导、鼓励历史文化街区、成片传统平房区和特色地区的房屋所有权人、使用人,自愿通过申请式退租、房屋置换等方式改善居住条件。
对于破坏历史格局、街巷肌理、传统风貌,以及不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条例草案提出,各区政府、产权单位可以依法通过申请式退租、房屋置换、房屋征收等方式组织实施腾退或者改造。
鼓励引入图书馆、博物馆
条例草案坚持先保护后利用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放。
为更好地展示传承传统文化,条例草案还鼓励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等,依托革命史迹组织开展纪念活动,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鼓励历史建筑结合自身特点和周边区域的功能定位,引入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和服务功能。鼓励历史名园采取多种开放方式,使历史名园贴近市民生活。(陈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