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丨《侗寨琴声》:传承民族文化 致敬扶贫干部
↑《侗寨琴声》精彩集锦。
侗族牛腿琴、侗笛、侗族芦笙、侗族琵琶……一件件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合奏出天籁之音,让观众久久陶醉其中……
9月8日,贵州省选送的侗戏《侗寨琴声》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进行了网络首播。
▲《侗寨琴声》宣传海报。
《侗寨琴声》是一部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舞台艺术剧,讲述了毕业于浙江大学的茶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杨家林,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歌窝侗寨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经历,还原了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干部群众的奋斗与荣光。
▲《侗寨琴声》剧照。
《侗寨琴声》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主线,涵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内容,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人物特点鲜明,朝气蓬勃,渲染了“快乐扶贫”“智慧扶贫”的氛围。
在表现形式上,《侗寨琴声》以侗戏为基调,突出了侗族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交相辉映的特点;在语言表达上,采用普通话、当地方言和侗语对白与侗语唱词相结合的方式;在舞美上,通过多媒体墙的运用,烘托出“天、地、人、木、气”的舞台效果,全剧凸显了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的高度融合。
▲《侗寨琴声》剧照。
“《侗寨琴声》有三大亮点,一是音乐优美,二是舞美精彩,三是故事动人。”有网友表示,侗族音乐别具一格,如此精彩的侗戏,带来视听上极大的享受。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精彩演出的背后,都离不开每个参与者的付出和努力。《侗寨琴声》的创排历时半年多,主创团队多次深入侗寨采风,反复调整剧本,不断打磨、精益求精。
“《侗寨琴声》的创作和排练都十分辛苦。可以说,这一部侗戏,是我们全体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绚烂之花。”黔东南州歌舞团演艺部副主任吴冰说。
▲《侗寨琴声》剧照。
“《侗寨琴声》是我们献上的一部致敬之作,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将我们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收获的震撼和感动传递给大家。”编剧蒋步先说。
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才能够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时代文艺精品。《侗寨琴声》正是这样一部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品力作。
▲《侗寨琴声》剧照。
剧评 | 传统侗戏的新探索
“一心等着你哟美丽的姑娘,一心等着你哟勇敢的情郎,再远的路程你莫要迷茫,花桥鼓楼是你我的家乡。”舞台上,十几位身着侗族盛装的姑娘“一”字排坐开来,柔声歌唱侗族牛腿琴歌。大屏显示山间流水,烟雨迷蒙,雾起水墨……渐渐幻化成剧名《侗寨琴声》,这是侗戏《侗寨琴声》的序幕。
▲《侗寨琴声》宣传海报。
2019年6月,编剧蒋步先带着侗戏情怀,一个人来到黔东南州侗族群众聚居的5县49个侗寨采风,目睹了贫困山区干部群众同心合力决战脱贫攻坚的场景。“有两位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事迹太感人了。”蒋步先说。
吴玉圣,是村民喜欢的“带货书记”,在黎平县尚重镇盖保村驻村帮扶期间,打造了“侗族七仙女”直播带货团队,帮村里销售土特产、宣传保护侗族文化,2018年,盖保村率先脱贫摘帽。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的杨端明,在锦屏县敦寨镇罗丹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带领村民把当地生产的水果运到北京销售,拓展电商渠道,引领群众发展壮大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成了村民口中的“水果书记”。
蒋步先将这两位扶贫书记的先进事迹糅合起来,创作出了反映民族地区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的现实题材侗戏——《侗寨琴声》。
该剧不仅是一部扶贫剧,也是一部红色剧,实现了思想性、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成功塑造了驻村第一书记杨家林的感人形象。剧中穿插了“侗家九姐妹”直播带货的情节,说明了扶贫工作不仅要真抓实干,还需要智慧、需要巧干,由此渲染了“快乐扶贫”“智慧扶贫”的主题。
▲《侗寨琴声》剧照。
《侗寨琴声》对于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也非常值得称道。该剧融入了侗族音乐的精华: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牛腿琴歌、侗族芦笙、侗笛等。这些音乐在剧中并不是简单的堆嵌,而是有机组合,主创团队充分考虑了每一种音乐的特质,在运用上做到了“恰到好处”。
本剧对于侗族大歌的运用,也进行了创新。在之前的剧目中,侗族大歌往往出现在特定场景或者情节高潮来临之时,《侗寨琴声》则让侗族大歌贯穿全剧,结合现代音乐元素,以现代的配乐手段进行展示,这样的创意在以前的各类剧目中是比较少见的。
与同类型题材相比,《侗寨琴声》的舞台视觉效果也有明显创新和突破。主创团队用视觉技术将侗寨原生态的鼓楼、花桥、吊脚楼、青山梯田等传统建筑和旖旎风光搬上舞台,再现了新时代农村生活场景。
(图文资料来源于国家民委官方微信公众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