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副院長成曾樾自創了“主題閱讀法”,令自己從書中獲取到更多、更廣的知識。“讀書的效率也提高了幾十倍,”他說,書是為人服務的,不能讀死書,要讓書“活”起來。
成曾樾曾對中國的茶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記憶中,四大名著中均有茶的影像,於是,他立馬翻出四大名著,決定帶著“茶”再讀一遍。成曾樾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紅樓夢》裡提及茶的次數是最多的,其次是《水滸傳》、《三國演義》,最后是《西游記》,“這個排序說明茶在清朝已經盛產,而在漢代則比較稀少,權貴者擁有﹔此外,在不同年代,茶代表的含義也不同——在漢代,“獻茶”是表敬意,而清朝,則意味著送客。”當然,茶僅僅只是一方面,大千世界,萬物俱存,隻要用心讀書,將被動轉化為主動,思維和見識便會穿越古今中外,隨著書而“活”起來。
“讀書要趁早,而且要多讀、多背經典,完全不用強調對文章以及字句的理解,”成曾樾回憶起兒時的閱讀方法,雖囫圇吞棗,但獲益良多,“我現在很多所謂出口成章的東西,都是兒時背下來。”他回憶起兒時的閱讀初衷和動力,“小時候,院子裡的小伙伴們隻要聚在一起就會炫耀自己都讀了什麼書,”他坦言,當時的“攀比”竟無形中幫助自己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其實那時對書中的內容並不理解,但為了不在小伙伴面前丟面子,他不僅讀高爾基、列夫·托爾斯泰,還背誦唐詩宋詞。”
當然,死記硬背的方法並不適用於一世,“在大學期間,受到紅學專家馮其庸老師的啟發,開始做筆記,不僅要記書中的重點和令人感動之處,連人物的名字也會勾畫出來。”成曾樾在看外國文學作品時,因唯恐人物名字長而記錯、記混,會在不同人物的名字下方做不同的記號。
真正優秀的人往往認為自己不夠優秀,成曾樾曾認為自己寫文章用詞不好,“我發現《紅樓夢》裡的四字成語非常優美華麗,然后開始摘抄書中的詞匯,邊抄邊背。”這個學習方法無意中被其父親發現了,並大贊不已,稱自己也要試一試。
成曾樾的筆記不僅記書裡的,還記書外的,“我現在還隨身帶著筆和紙,隨時將自己不經意間萌生的想法、一瞬間的細微感觸記下來,隻言片語所累積起來的力量絕不可輕視。”就像天地與人,為人或為文,都是在荒涼上繁衍起來的茂盛,從無到有。
“現在讀書比較慢,因為我要讀兩遍:第一遍通讀,不帶任何主觀色彩﹔第二遍細讀,挑出其中的成功之處或欠佳之處,”身為魯迅文學院副院長,成曾樾要為作家培訓班的青年作家們寫評論,“這也是對我理性思維的不斷培養吧。”
詳細>>>
愛書人簡介
成曾樾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副院長,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都市潛流》,中短篇小說集《朋友,祝你快樂》,小說集《朋友,祝你快樂》,散文集《日本夢尋》,紀實文學《日本啊日本》等。
策劃:劉紅、黃維 採訪:王鶴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