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歷史,更源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德藝雙馨的文化大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懷揣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呈上對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最具詩意的表達,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底蘊的人物呈現,彰顯藝術作品的時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這是一個充滿理想與渴望的時代。人們有共同的目標——希望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努力做‘人民的代言人’”成為我們這一代作家的天生使命。共同的時代情懷與社會關切將作家與讀者融為一體,人們將個人的寫作追求與更高層次的國家理想緊緊相連,這是中國知識分子一以貫之的風骨。
改革開放為作家們抒發時代感慨提供了寬鬆的社會環境與積極的鼓勵機制。我們迎來了尊重文學、鼓勵創作的黃金時代。現在我依舊保留著1979年《雕花煙斗》獲獎通知單,上面寫著“馮驥才同志的《雕花煙斗》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請憑單領取獎金200元”。這張紙就是時代的見証。
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成為作家獲得身份認同和創作動力的重要來源。它激勵著作家熱切地觀察時代的發展,誠摯地表達人民的訴求。可以說百姓、作家與時代是連為一體的。
時代需要我在哪裡,我就在哪裡。80年代時代需要文學的精神引導,我參與了文學。90年代社會大規模現代化,文化傳統載體受到沖擊、遭遇困難,我轉而進行文化遺產保護。家國情懷於我是一種響應時代號召的責任。
如果說保護“非遺”是在保護傳統文化的花朵和果實,現在保護古村落則是在守護傳統文化之根。我們常說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古村落的保護意義正是在於它承載了一種情懷、一段記憶、一份鄉愁。保護這些珍貴的傳統村落,其實就是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命脈。
我們的大腦應該是一個有“足”的大腦。我的人在書齋裡,心還在大地上。在文明的傳承中,我們既不能失去一隻隻從歷史飛來的美麗大鳥,也不能丟掉從大鳥身上遺落的每一片珍貴羽毛。一個民族不應該隻有GDP,還應該有DNA。民族的DNA,就是文化。
知識分子看得見社會有哪些事情需要承擔,需要承擔的事情與功利無關,但是所承擔的事情絕不是小事。真正的藝術家都是文化的終身志願者,這種承擔是一輩子的使命。
一個好的社會文化應該像金字塔一樣,在塔尖有一群懷揣純粹藝術思想和精神追求的藝術家。他們能夠創作出代表時代文藝水平、彰顯時代文藝高度的作品。這是最經典、最純粹的文藝作品。如果這個時代滿眼都是流行的商業迷信,而沒有讓人崇敬的文化精英,這個國家將失去它的文明高度。
當你真正熟悉並熱愛這個城市人的集體性格時,總希望把這種珍貴留在紙上。我愛這個城市的人,也愛他們獨特的性格——豪爽、義氣、厚道、朴實、講面子、幽默、敞亮、喜歡戲謔,但是很善良。這就像你愛自己的孩子,連他的調皮搗蛋你都覺得可愛,那是你真正的愛。
提起馮驥才先生,朋友們都喜歡稱呼他為“大馮”,他也以此作為自己的微信名。中國文聯主席、作協主席鐵凝曾真摯地說,這不僅因為他身材高大,更因為他視野遼闊,對國家、對社會、對文化,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時至今日,我仍記得與“大馮”初相識的情景——那是2006年的全國兩會上,在文藝界委員的駐地、華潤賓館的一樓大廳,午后和暖的陽光透過闊大的落地窗傾洒下來,我就這樣靜靜聆聽這……
2018年8月3日 第一期
2018年8月10日 第二期
2018年8月17日 第三期
2018年8月24日 第四期
2018年8月31日 第五期
2018年9月7日 第六期
2018年9月14日 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