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著名化學家、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余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於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中國作家莫言。
時間 | 獲獎人 | 獲獎理由 | 主要作品 |
---|---|---|---|
2015 | 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 她豐富多元的寫作,為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樹立了豐碑。 | 《戰爭中沒有女性》、《鋅皮娃娃兵》、《切爾諾貝利的哀鳴》等。 |
2014 | 帕特裡克·莫迪亞諾 | 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 | 《青春咖啡館》、《暗店街》、《星形廣場》、《地平線》、《夜半撞車》、《緩刑》等。 |
2013 | 愛麗絲·門羅 | 當代短篇小說大師,每讀她的小說,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 | 《快樂影子舞》、《我青年時期的朋友》、《愛的進程》、《公開的秘密》、《憎恨、友誼、求愛、愛戀、婚姻》、《逃離》等。 |
2012 | 莫言 | 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 《紅高粱》、《豐乳肥臀》、《酒國》、《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 |
2011 |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 | 通過凝煉、透徹的意象,他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 | 《17首詩》、《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為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 |
2010 | 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 | 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 | 《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城市與狗》、《酒吧長談》、《誰是殺人犯》。 |
2009 | 赫塔·米勒 | 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托者的境況。 | 《河水奔流》《行走界線》《那時狐狸就是獵人》等。 |
2008 | 勒·克萊齊奧 | 展現了新的起點、詩意的冒險和感官狂喜﹔作為探險者,發掘了隱藏於主流文明底部和外部的人性。 | 《訴訟筆錄》、《尋金者》、《羅德裡格島游記》等。 |
2007 | 多麗絲·萊辛 | 她用懷疑、熱情、構想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經驗的史詩。 | 《青草在歌唱》、五部曲以及《四門之城》、《金色筆記》、《幸存者回憶錄》、《黑暗前的夏天》等。 |
2006 | 奧罕·帕慕克 | 在追求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征。 | 《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紅》、《伊斯坦布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