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美國鮑勃·迪倫獲2016諾貝爾文學獎
  •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3日下午1時,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美國民謠詩人鮑勃·迪倫榮獲該獎項。
鮑勃·迪倫的歌詞可以當做詩來讀
  •     民謠是迪倫成名和探索世界的方式,而詩意的歌詞則是他作品中最核心因素。他的歌詞完全能脫離曲調而被當詩作來閱讀,而他的文學成就也完全可以在他的傳記裡獨立成章。
評:鮑勃·迪倫獲獎,諾獎開始變開放?
  •     讓鮑勃·迪倫與諾獎顯得有點兒距離的,是他的民謠、搖滾歌手身份。有人把鮑勃·迪倫稱作為“世界搖滾之父”,難道“世界搖滾之父”不是貓王嗎,如果說貓王開創了搖滾樂的歷史,那麼迪倫則賦予了搖滾樂以靈魂

相關新聞

諾貝爾文學獎背景

  瑞典著名化學家、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余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於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中國作家莫言。

 

2016年獲獎者

  • 鮑勃·迪倫
生於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是一位美國唱作人、藝術家和作家。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


代表作品超現實主義的小說《塔蘭圖拉》,回憶錄《編年史》,代表歌曲《答案在風中飄》和《時代在變》等。鮑勃·迪倫 生於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是一位美國唱作人、藝術家和作家。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
    代表作品超現實主義的小說《塔蘭圖拉》,回憶錄《編年史》,代表歌曲《答案在風中飄》和《時代在變》等。

外界對鮑勃評價

  • 第92屆普利策文學獎為其頒發特別榮譽獎
得獎評語為“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產生深刻影響,以及歌詞創作中非凡的詩性力量”。第92屆普利策文學獎為其頒發特別榮譽獎 得獎評語為“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產生深刻影響,以及歌詞創作中非凡的詩性力量”。
  • 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迪倫是最棒的詩人
當我聽到那首《暴雨將至》時,我哭了出來。我被他的修辭鎮住了,這些詩詞簡直就像《聖經》箴言一樣撼動人心。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迪倫是最棒的詩人 當我聽到那首《暴雨將至》時,我哭了出來。我被他的修辭鎮住了,這些詩詞簡直就像《聖經》箴言一樣撼動人心。
  • 中國搖滾音樂人汪峰致敬鮑勃
我的神,諾貝爾只是時間問題。再過幾百年,你那些不朽的詩句依然會在空中飄揚……中國搖滾音樂人汪峰致敬鮑勃 我的神,諾貝爾只是時間問題。再過幾百年,你那些不朽的詩句依然會在空中飄揚……
  • 鄭鈞:他讓音樂真正變成表達人生觀和態度的一個工具
鮑勃大人的演唱會我坐在外場最普通的觀眾席,除了他的心以外我沒有看到或聽到別的,但那就夠了!他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向。鄭鈞:他讓音樂真正變成表達人生觀和態度的一個工具 鮑勃大人的演唱會我坐在外場最普通的觀眾席,除了他的心以外我沒有看到或聽到別的,但那就夠了!他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向。

鮑勃重要音樂專輯

  •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1963)
這是Bob Dylan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張創作專輯,在這張專輯裡,Bob Dylan除了翻唱了一首傳統民歌《Corrina,Corrina》,以及與人合作創作了《Honey,Just Allow Me One More Chance》之外,包辦了其它十一首歌曲的創作,也是他抗議歌曲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的開始。《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1963) 這是Bob Dylan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張創作專輯,在這張專輯裡,Bob Dylan除了翻唱了一首傳統民歌《Corrina,Corrina》,以及與人合作創作了《Honey,Just Allow Me One More Chance》之外,包辦了其它十一首歌曲的創作,也是他抗議歌曲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的開始。
  •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1964)
  Bob Dylan終於擁有一張完全原創的專輯。由於唱片公司安排的制作人擅長制作爵士樂,因此Bob Dylan在這張專輯的錄制過程中,過得並不愉快,但即使如此,這張唱片也僅僅花費了五天的時間就告完成。其中的專輯同名曲《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更成為日后民運運動的經典作品。《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1964)   Bob Dylan終於擁有一張完全原創的專輯。由於唱片公司安排的制作人擅長制作爵士樂,因此Bob Dylan在這張專輯的錄制過程中,過得並不愉快,但即使如此,這張唱片也僅僅花費了五天的時間就告完成。其中的專輯同名曲《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更成為日后民運運動的經典作品。
  • 《High way 61Revisited》(1965)
  Bob Dylan於1965年推出了備受好評、同樣也在搖滾音樂史上具有重要經典位置的專輯《High way 61Revisited》。專輯有多經典,其實隻需要其中的一首經典名曲《Like A Rolling Stone》就可以說明一切。而這首歌同時也是“滾石”雜志評選的史上最經典500首單曲排名首位的作品。《High way 61Revisited》(1965)   Bob Dylan於1965年推出了備受好評、同樣也在搖滾音樂史上具有重要經典位置的專輯《High way 61Revisited》。專輯有多經典,其實隻需要其中的一首經典名曲《Like A Rolling Stone》就可以說明一切。而這首歌同時也是“滾石”雜志評選的史上最經典500首單曲排名首位的作品。
  • 《Blonde on Blonde》(1966)
  這是搖滾樂史上的首張雙唱片。用了一半是民謠、一半是搖滾的編排形式。即使不談論音樂上的經典意義,但就這種載體格式的影響力,就足以讓這張專輯名垂千古。也正是有了這張唱片的出現,為之后多個樂隊經典雙唱片的出現,掃清了載體的障礙。《Blonde on Blonde》(1966)   這是搖滾樂史上的首張雙唱片。用了一半是民謠、一半是搖滾的編排形式。即使不談論音樂上的經典意義,但就這種載體格式的影響力,就足以讓這張專輯名垂千古。也正是有了這張唱片的出現,為之后多個樂隊經典雙唱片的出現,掃清了載體的障礙。
  • 《Bob Dylan》(1975)
這是一張錄音室專輯,感情真摯,歌詞動人,被評為史上最佳作詞專輯。這張藝術瑰寶不僅被NME雜志評為1975年的最佳專輯,更是在滾石雜志評選的歷史上最偉大的500張專輯中位列第16。這張專輯創作於1974年前后,正處於鮑勃·迪倫與妻子莎拉婚姻的邊緣。迪倫通過在這張專輯中表達自己對妻子的忠心。《Bob Dylan》(1975) 這是一張錄音室專輯,感情真摯,歌詞動人,被評為史上最佳作詞專輯。這張藝術瑰寶不僅被NME雜志評為1975年的最佳專輯,更是在滾石雜志評選的歷史上最偉大的500張專輯中位列第16。這張專輯創作於1974年前后,正處於鮑勃·迪倫與妻子莎拉婚姻的邊緣。迪倫通過在這張專輯中表達自己對妻子的忠心。
  • 《Time Out Of Mind》(1997年)這是他個人的第41張專輯,這一年他56歲。
這是一張關於衰老,愛,悔恨和生命的專輯,是一個睿智的老人的心靈之旅,深邃而平和。
這張專輯的音樂風格很是奇怪,是兩種不同風格的混合體。一半是憂傷的敘事風格的民謠,另一半是爵士布魯斯風格的。《Time Out Of Mind》(1997年)這是他個人的第41張專輯,這一年他56歲。 這是一張關於衰老,愛,悔恨和生命的專輯,是一個睿智的老人的心靈之旅,深邃而平和。 這張專輯的音樂風格很是奇怪,是兩種不同風格的混合體。一半是憂傷的敘事風格的民謠,另一半是爵士布魯斯風格的。

近10年的獲獎者

時間 獲獎人 獲獎理由 主要作品
2015 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她豐富多元的寫作,為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樹立了豐碑。 《戰爭中沒有女性》、《鋅皮娃娃兵》、《切爾諾貝利的哀鳴》等。
2014 帕特裡克·莫迪亞諾 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 《青春咖啡館》、《暗店街》、《星形廣場》、《地平線》、《夜半撞車》、《緩刑》等。
2013 愛麗絲·門羅 當代短篇小說大師,每讀她的小說,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 《快樂影子舞》、《我青年時期的朋友》、《愛的進程》、《公開的秘密》、《憎恨、友誼、求愛、愛戀、婚姻》、《逃離》等。
2012 莫言 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紅高粱》、《豐乳肥臀》、《酒國》、《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
2011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 通過凝煉、透徹的意象,他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 《17首詩》、《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為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
2010 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 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 《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城市與狗》、《酒吧長談》、《誰是殺人犯》。
2009 赫塔·米勒 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托者的境況。 《河水奔流》《行走界線》《那時狐狸就是獵人》等。
2008 勒·克萊齊奧 展現了新的起點、詩意的冒險和感官狂喜﹔作為探險者,發掘了隱藏於主流文明底部和外部的人性。 《訴訟筆錄》、《尋金者》、《羅德裡格島游記》等。
2007 多麗絲·萊辛 她用懷疑、熱情、構想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經驗的史詩。 《青草在歌唱》、五部曲以及《四門之城》、《金色筆記》、《幸存者回憶錄》、《黑暗前的夏天》等。
2006 奧罕·帕慕克 在追求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征。 《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紅》、《伊斯坦布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