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文化的產業化”是誤解
“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簡單理解為產業化和市場化,顯然是種誤解。”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孫志軍這樣澄清和強調。10年來,基本完成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已經核銷6900多家事業單位,注銷近30萬人的事業身份。一旦轉企改制后,就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要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文化事業單位和已經轉企改制的文化企業,體制管理要求不同。但即使發展文化產業,也要堅持內容為王,要堅持正確導向,要注意承擔社會責任,要堅守道德底線,要維護社會團結和諧,進而發揮積極作用。
應該理性看待“申遺熱”
在回答記者提出“各地出現申遺浪潮”問題時,趙少華回答說,出現“申遺熱”,並不是壞事,“申遺”也不是最終目標,而是要在切實保護和管理好世界遺產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世界遺產的社會功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據悉,隨著今年元上都遺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國世界遺產的總數達到43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就有30項,居世界第三。
中國電影業生存壓力加大
“中國電影市場的壓力非常大,客觀原因是增加了進口影片帶來市場的強勢沖擊,主觀原因是我們國產影片的市場競爭力需進一步提升。”田進在回答記者關於中國電影業發展的問題時說,今年1月至10月底,已生產國產故事片638部,電影票房收入達到132.72億元人民幣,已超過去年全年的票房收入,但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隻有41.4%,比去年同期明顯下降,多年來國產影片佔市場主導地位的局面受到動搖。
田進說,十八大后,要進一步增強電影的創造活力,解放和發展電影生產力,多生產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既有市場、又有思想的優秀影片。
(光明日報北京11月11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玲
鏈接——
●10年來,全國承擔改革任務的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華書店、850家電影制作發行放映單位、57家廣電系統所屬電視劇制作機構、38家黨報黨刊發行單位等已全部完成轉企改制。
●10年來,全國2103家承擔改革任務的文化系統國有文藝院團完成改革任務的有2100家,佔總數的99.86%,其中轉企改制佔61%﹔全國3388種應轉企改制的非時政類報刊已有3271種完成改革任務,佔總數的96.5%。
●10年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覆蓋全部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覆蓋全國90%的行政村,農家書屋覆蓋50%的行政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萬場電影。
●2004年至2010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共向全球近80個國家和地區派出演出團組630多個,演出33000多場,實現直接貿易價值5.5億元。
●2011年,全年生產各類電影791部,電視劇1.5萬集,位居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