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革發展:我國體制改革的一大亮點--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文化改革發展:我國體制改革的一大亮點

2012年11月13日17:05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文化改革發展:我國體制改革的一大亮點——黨的十八大第三場記者招待會側記

  “文化改革10年的探索前行,思路清、措施實、效果好,是我國體制改革工作中的一大亮點。總的看,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開創了新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11日在黨的十八大新聞中心舉行的第三場記者招待會上,中宣部副部長、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孫志軍高度評價了10年文化改革發展的成果。

  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趙少華,國家廣電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田進,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副署長、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蔣建國,也同時應邀介紹文化體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並回答了記者提問。

  10年探索“明確新的文化建設理念”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期盼、歷史的抉擇,是著眼於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孫志軍結合十八大報告談起自己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認識。

  在孫志軍看來,10年文化體制改革最明顯的一個變化是“明確了新的文化建設理念”,區分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明確文化事業政府主導、文化產業市場主導,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兩手抓、兩加強”。尊重兩大規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處理好兩對關系——文化發展之“魂”與文化傳播之“體”的關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

  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

  1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精髓是什麼?孫志軍的答案是“以人為本”之路,堅持公益優先,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以財政投入為主體,文化為民、文化惠民,已基本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初步解決了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村群眾看書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等基本文化權益問題。

  趙少華說,鄉鎮的綜合文化站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在扎實推進﹔田進說,國家廣電總局著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等重點惠民工程,有效地推進了廣播電視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化的進程﹔蔣建國介紹,新聞出版總署在全國建立的各類書屋已有100多萬家。每個書屋約有1500種到3000種書報刊,一個書屋的書雖不多,但這些書報刊裡某一本、某一篇、某一段、某一幅圖畫或書中的一段歷史、一位人物、一個常識、一項技術,卻可能改變一個農民、一個市民的生產生活,會影響一個青年、一個孩子的一生一世。所以,“讀書改變命運,出版可以改變世界”。

(責任編輯:溫璐、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