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分賬:你們爭你們的,別嫁禍觀眾--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電影分賬:你們爭你們的,別嫁禍觀眾

2012年11月20日07:3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在北京一家影院的新片推薦欄中,導演馮小剛、王家衛、王晶、陸川、劉偉強等人的電影海報都被貼在顯眼位置,這些並不多產的導演在同一檔期集體亮相,於影迷而言,無疑是一場饕餮盛宴,但本該與觀眾同樂的院線,卻遭遇了一張令他們熱情降到冰點的通知。

  自11月13日起,全國各大院線陸續收到一紙由中影集團、華誼兄弟、博納影業、星美集團和光線傳媒五大國內發行公司發出的通知,其中要求發行方與院線的票房分賬比例將不低於45%︰55%。

  突然收到通知,各院線手足無措,“這種感覺就像收到法院傳票一樣,對院線甚至沒有起碼的尊重。”“談不攏,就拒放某些影片。”院線一方都表示,並不認同發行公司提出要提高分賬比一事。

  面對國產電影票房這塊“蛋糕”,被戲稱為“復仇者聯盟”的發行方與“守護者聯盟”的院線都想“吃”得滿意。

  如何分賬,還得談

  即將在賀歲檔期上映的影片《血滴子》提前一個月預售,不少城市的預售票已被搶空。這讓院線對今年佳片扎堆的賀歲檔票房信心十足。11月21日起,全國各大院線將在北京為17部賀歲影片做為期3天的聯合推介活動。正在此時,一份沒有院線一方參與討論的通知,讓他們“寒心”。

  五家發行公司以“由於大量新的制片技術的應用和人工費用的成倍提高,影片的制作成本也在快速上漲。為繁榮國產影片的創作生產,提升國產影片的制作質量,逐步理順制片、發行、放映環節的經濟關系”為由,達成“共識”:自2012年賀歲檔上映的《1942》、《王的盛宴》、《大上海》等9部影片開始,五家公司發行將提高分賬比例。

  收到通知后,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和各大院線在深圳舉行緊急會議,明確表態:對於五家發行公司提出的要求不能接受。

  國產電影分賬模式開始於1995年,當時實行制片方35%、院線65%的票房分賬。2009年底,國家廣電總局提出制片方分賬不低於43%。2011年11月,廣電總局進一步規定,參照國際慣例,電影院對於影片首輪放映的分賬比例原則上不超過50%,但目前多數國產電影仍按照43%︰57%的比例進行分賬。

  院線一方表示,分賬比例沿襲很長時間,要改變格局應該充分准備之后才能大動。院線理解制片的難處,但要求提高分賬比例的2個百分點,完全可以向電影專項資金申訴。一貫支持五家制片公司的院線影城認為,發行公司此舉純屬見利忘義。

  《綜藝報》電影版主編朱玉卿認為,在中國的電影產業蛋糕仍未做大時,無論哪一方站出來要把利益向自己一方傾斜,都會動搖產業的根基。“畢竟上游的制片,中游的發行,終端的放映端‘都在一條船上’,這樣下去會造成他們彼此不信任。”

  目前,各家院線聯合商議、表態,但發行公司卻始終回避。中影集團新聞發言人、中影營銷公司總經理蔣德富稱,幾大發行公司也還沒有互相通氣,什麼時間溝通,要看其他發行方意見。截至記者發稿時,其他四家發行方均未表態。

  中影星美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發行部經理劉明表示:“現在的局面還能談,無所謂誰的態度強硬,影院可以不接受提高分賬比例的要求,隻要是合理、在大家接受范圍之內,方式方法彼此都接受,完全可以。反正一共就100個點,互相分唄。”

  隻有不好的電影,沒有不好的檔期

  發行公司選擇在賀歲檔前夕擺出如此“攻勢”不無道理。

  朱玉卿指出:“今年的賀歲檔期時間較長,從11月底開始,一直延續到明年2月。未來三個月的電影票房將是一座富礦。”朱玉卿保守估計,賀歲檔期的票房收入將佔全年票房收入的三分之一。

  但是,這也體現出一個問題:國內的檔期協調機制需要調整。

  據首都電影院經理於超介紹,首都電影院現在有14個廳,但排片並不容易。“今年初,進口分賬影片從20部提高到34部,加上這兩年國產影片逐年提高進入院線的部數,因此,檔期已經成為比較突出的問題。同一個檔期上映數量越來越多,但影片之間的協調機制尚不健全,可能會給觀眾一種感覺:有時,好電影集中上映,有時長期都沒有佳作出現。”於超說。

  “調整分賬比例沒錯,但要先解決主要矛盾:為什麼這些電影要一窩蜂上映?”劉明指出,目前國產片影片扎堆上映,並不是合理的節目資源分配,以中國現有的影院個數和銀幕數量,並不能承載。

  “隻有不好的電影,沒有不好的檔期。”朱玉卿說。

  以今年五一檔期為例,《匹夫》、《黃金大劫案》等影片同時上映,“抱團取暖”,但最終票房成績都不理想。“幾部影片的上映日期前后差不了兩天,觀眾兜裡的錢有限,怎麼可能在同一檔期將電影都看完!”劉明認為,目前,影片成本、分賬比例都不是主要問題,隻要把檔期劃分好,大家都能掙到該掙的錢。

  國產電影真能掙到錢嗎?據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10月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電影票房達到121.8億元人民幣,其中29部進口影片的票房數額高達72.4769億元。由這一數字可以看出,進口影片比國產影片贏得了更多票數,這可是由觀眾用腳投出的。

  因此,除了完善檔期協調機制,發行公司也該更關注如何提高國產電影的水准。

  “在全媒體時代,一部影片的好壞很快就會傳開,影片質量很關鍵。”朱玉卿認為:“現在國產影片隨隨便便就能票房過億,並不是影片水准提高了多少,而是終端發展得特別快——目前全國影院已有3340多座,銀幕數已有1.2萬多張,觀影人數也在增加。”

  發行公司以影片投資、制作成本為由想提高分賬比例,但在劉明看來,“巨額投資也可能拍出爛片,低成本也有佳作。投資者認為高投資成本做出的影片應該值高價錢,但觀眾並不這麼認為。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一年票房不如電商一天收入

  電影投資成本愈來愈高,片方表示掙不到錢,但影院負責人也表示,投資電影院很“燒錢”。

  據悉,現在投資一座10廳左右的影院大概需要2000多萬元,設備10年左右就要更新,折舊成本非常高。一家有1500個座位的影院,一年的票房收益要在2500萬元才能保証不虧本,還談不上盈利。

  兩方成本增加,如何分賬又引來爭議,這不禁讓觀眾也收緊了心:調整分賬比例的損失會不會由觀眾承擔?如此一來,高票價將讓看電影成為一種奢侈消費。

  “這是一種誤讀,電影院不會採取這種方式彌補損失。”劉明說。

  “新建影院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大,觀眾不斷分流,各家影院會使出營銷手段留住觀眾,而票價本身是分量最重的杠杆。”於超認為,基於這種情況,電影票價會慢慢降低,而不是走高。

  事實上,且不論票價高低,從目前全年的觀影人數,就可看出,看電影還不是大家常態的文化消費。

  朱玉卿給出這樣一組數據:去年的觀眾人次是3.6億,今年大概是4.5億。中國有將近7億的適齡的、能看電影的人,但一年的觀影人次還不到5億,這說明我們的電影對觀眾的吸引力不夠。

  朱玉卿調侃說:“即便今年我們的票房到了170億元,還不抵電商呢,他們在光棍節一天就有191億元的收益。”

  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除了制作出更好的影片,提升觀影服務,發行公司與院線也應該更多地考慮觀眾的感受。“目前,我們的電影產業鏈缺少兩個環節:一是缺少科學的市場調研和調查。一個項目是否‘上馬’僅由投資人和個別主創人員商議決定,沒有前期對項目的調查、評估。讓觀眾為他們的決定埋單是否合理?二是,在電影上映后,缺少觀眾測評環節,沒有考慮到觀眾的心理需求,往往就是核心創作團隊決定電影如何呈現,強迫觀眾去喜歡,並分擔成本,這不公平。”朱玉卿認為,無論業界在哪個方面做得不好,除了傷害電影業外,還會把損失轉嫁到觀眾身上,“這非常不科學”。

  不少電影從業者認為,分賬比例只是“小節”,更重要的是,在中國電影面臨“內憂外患”的當下,與其“盯著彼此的分賬比”,不如思考:如何用更好的電影贏回觀眾。

(來源:中國青年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