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月開始,來自蘇格蘭的文物專家將對清東陵中的孝陵和景陵進行數字化掃描。專家通過運用移動激光掃描儀等三維技術測繪這些建筑,並建立起三維立體精細數字模型,用於文物保護、文物狀況的監控,虛擬現實游覽、教育和解說。項目預計於本月底完成數據採集,經后期處理后,公眾即可在網上觀看到清東陵的三維數字模型。
孝陵真的是空的嗎?
清東陵這塊風水寶地,早在明朝的時候就被預定為皇家兆域,可還未及修建,明朝就滅亡了。清入關后,順治皇帝相中了這裡,說“此山王氣蔥郁非常,可以為朕壽宮”。作為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他的孝陵是清東陵中的第一座皇陵,自然是風水最好,規模也最大,佔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南北長達11華裡。不過,幾百年來,民間,特別是東陵地區一直流傳著孝陵是空的,順治帝根本就沒有葬入地宮的說法。
花費巨資修建一座陵寢卻空著不用,這種說法的確有點匪夷所思,可順治出家的故事又不得不讓人相信這孝陵地宮是空的。傳說他在寵妃董鄂氏死后痛不欲生、萬念俱灰,一下子看破了紅塵,出家當和尚去了。
歷史上順治帝是否真的遁入佛門?據考証,他確乎一度在西苑萬善殿削發,頭發真的給剃了。可不承想,孝庄皇太后趕來,威脅著要把他的佛門師兄燒死,順治帝不得已才答應蓄發留俗。
那順治帝到底是怎麼殯天的呢?不管是清朝編纂的正史《世祖實錄》,還是《玉林國師年譜》等文獻都一致証實,順治帝死於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尸體在他死后的一百天火化,骨灰盛於壇內,稱為寶宮,於康熙二年葬入孝陵地宮。與順治一同入葬的還有孝康、孝獻兩位皇后的骨灰。所以地宮中並不是空的,而是有三個寶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骨灰壇子。
■孝陵為何從未被盜?
清朝滅亡后,清東陵的所有陵寢幾乎都被盜賊光顧過,連那些王爺、公主、保姆的墓都無一幸免。而令人不解的是,清東陵的主陵,順治帝的孝陵卻奇跡般逃過了魔掌,如有神佑。
其實孝陵之所以成為清東陵唯一沒有被盜的陵寢,倒是應該感謝民間傳說,就是前面提到的順治並沒有葬入地宮的傳說。既然是空的,自然沒有什麼珍寶,這就使大部分盜賊對它失去了興趣。另外,皇家隨葬物品,一般為金銀制品、珠寶玉器之類,是用來填補棺縫兒的。而孝陵的地宮裡根本就沒有棺槨,隻不過就是三個骨灰壇子,壇子是不需要填縫兒的,哪裡來的珍寶?而且,孝陵的功德碑上的的確確寫著“皇考遺命: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不管是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這些真真假假的傳聞,的確起到了保護孝陵的作用。當然,仍有盜賊幾次偷挖孝陵,抱著試試看的僥幸心理。幸好當時已經是新中國成立的前后,東陵各村的民兵都加強了戒備,盜匪沒能得手,隻留下一個不足兩米深的大洞。
■景陵為何三度起火?
相對孝陵而言,康熙皇帝的景陵就沒那麼幸運了。康熙皇帝在位61年,在文治武功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康乾盛世,素有“康熙大帝”之美譽。但不知道為什麼,與清朝其他陵寢相比,康熙皇帝的景陵明顯的多災多難。
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景陵東西朝房的房檐先后起火,幸虧扑救及時,未造成火災。道光帝仍嚴厲懲處了護陵官兵。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二十日早晨,景陵隆恩殿檐際突然起火,景陵隆恩殿內供放著康熙皇帝和4位皇后、1位皇貴妃的神牌。隨著烈焰騰空,火勢蔓延,整個大殿很快變成了一座火山。這是繼光緒二年(1876年)孝陵神功聖德碑亭被燒后,清東陵發生的第二次大火災。光緒皇帝聽說景陵的隆恩殿被燒后震怒,立刻派戶部尚書趙爾巽、軍機大臣兼戶部右侍郎鐵良為欽差大臣專程到東陵查辦此案。兩位欽差大臣用盡了各種手段,折騰了十幾天,既未查出火因,也未拿到凶犯,隻得回京了。他們在寫給光緒帝的奏折中無可奈何地說:火自上出,查無可疑形跡。對此光緒帝也無計可施,最后隻得不了了之。
■景陵多災多難為哪般?
在驚心動魄的1928年7月那場東陵大盜案期間,景陵地面建筑就已殘缺不全。一些木件多有盜損。據后來負責重殮的宗室載澤等記憶,景陵小碑亭周圍柁雲均失,天花板丟失3塊,神廚庫門窗均失……盡管如此,由於當時的民風還比較純朴,景陵地宮尚未發生像慈禧、乾隆那樣的掘棺揚尸大案。
可是,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局動蕩,東陵一帶沉寂了多年的盜匪便又開始活躍起來。這樣,景陵地宮便遭到了滅頂之災。
景陵的地宮同已開放的裕陵地宮一樣,為9券4門式結構,異常堅固,但清附地宮同明陵地宮相比,卻又顯得十分簡單,即地宮入口明顯,就在月牙城內,琉璃照壁下線正中處。
1945年8月,當地人張某帶領一隊人來到景陵,在陵院內拆了一大堆磚,也未能進入。於是他派出不少人站崗,讓精明強干的人整整刨了一夜,才得以進入地宮之中。由於正值雨季,地宮內積水很多,當盜匪們來到金券中時,看到許多棺槨。盜賊急切地用斧劈棺時,棺內突然冒出火來,當場燒傷了2個人,嚇得匪徒們四散而去。過了一會兒,看看沒什麼動靜,盜匪才再次進入地宮之中……康熙大帝及其4后1妃的骸骨也被四散在地宮內。
從景陵盜走的珍寶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康熙帝的殉品“九龍玉杯”了。這件十分名貴的酒杯,隻要盛滿洒,就可以從杯裡看到9條翻轉的蛟龍,似在翻騰的大海中追逐嬉鬧。傳說康熙年間,楊香武曾三盜九龍玉杯未果。康熙帝死后,將這件名貴的酒杯帶入棺中。時光流轉,九龍玉杯幾易其主現已不知下落。景陵這次被盜開后,由於一直未封住地宮入口,加之無人管理,以后又多次被“掃倉”,珍貴文物已蕩然無存。
康熙皇帝是享譽世界的一代君主,深受尊敬。景陵的“景”就是“大”、“光明”的意思,以此宣揚他的功德。可景陵如此多災多難實在令人費解。目前正在進行的清東陵數字保存項目或許能為我們揭開謎底。
■文/木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