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不讀“屁”,讀“派”,就是圓周率π。
這個容易讀錯的書名曾經迷惑了很多讀者,有人將之當成一本講圓周率的數學普及讀本而錯過,有人看到內容介紹把它當作現代版的《魯濱遜漂流記》或幻想版的《荒野求生》而失落。2005年譯林社曾推出該書,受到諸多名人如周國平、葉兆言、李敬澤等人推薦,但是依然很快消失在書海中。今年借著李安電影的強勢來襲,譯林出版社新推出插圖珍藏版,收錄歐洲著名插畫家托米斯拉夫·托亞納克精心繪制的40幅全彩插圖,希望能比7年前吸引更多讀者去閱讀原著。雖然電影名改成了更為通俗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說還是堅持“Pi”到底。
作者揚·馬特爾1963年出生於西班牙,父母是加拿大人。幼時曾旅居哥斯達黎加、法國、墨西哥、加拿大,成年后做客伊朗、土耳其及印度。畢業於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哲學系,其后從事過各種稀奇古怪的行業,包括植樹工、洗碗工、保安等。《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作者馬特爾的第二部小說,小說描寫一個印度男孩和一隻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一起在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后獲得重生的神奇故事。最初接觸到此書的出版商沒有幾個人能挺過前一百頁的絮叨,紛紛拒絕出版此書。但該書遇到伯樂后一面市便驚艷國際文壇,並在2002年獲得布克獎,全球熱銷七百萬冊。
該書改編電影的過程也是非常曲折的,直到來到李安手中:“我深愛這個故事,曾經覺得它是沒法拍成電影的,因為它的內容是關於冒險、希望、奇跡、生存和信心。故事最難改編的部分也是最好的部分,什麼是精神力量,什麼是信仰,什麼是神。終於,我決定接受挑戰,讓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我閱讀的感動。”
讓李安感動的是什麼呢?讓李安感到沒法拍攝的內容是什麼?如果僅僅是關於冒險、生存,那和《國家地理頻道》或《動物世界》有什麼區別?就像《安娜·卡列尼娜》改編成電影隻能呈現出安娜這條線,《少年Pi的奇幻漂流》書中大段大段有關精神、信仰的討論在電影中隻能一筆帶過。甚至《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個翻譯名就已經夠奇幻了,遠沒有忠實於原著《LIFE OF PI》的平實。
短短的第三部分呈現出作者的另一層思索。Pi講述了“另一個可怕故事”,落在救生艇裡的不是Pi和三個動物,而是包括他母親在內的四個活人……最后隻有Pi活了下來。結尾太殘酷,我無法在此透露更多細節。Pi說:“我只是講述故事,相信哪一個是你的選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讓人難以言述的精彩之處正在於,給了讀者紛繁復雜的解讀空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可信什麼是不可信?電影無法展現的地方就在字裡行間。
你喜歡圓滿的結局還是殘酷的?由你決定,這是你的故事了。 李崢嶸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