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周邊是社區
文人武夫一見如故
1985年8月20日,香港各大報章同時刊登了一則新聞:中國武術氣功名家孫大法訪港交流,功夫神奇,名震香江。
那時,年近40歲的孫大法,在上海頗有名氣。自幼師從茅山道士、金山寺和尚練功習武,廣納各家,什麼道家、佛家、儒家、軟氣功、硬氣功,樣樣精通,深得精髓。上海灘的功夫大佬,南京的武術元老,也都曾指點過他。上海電視台、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都拍攝過他的專題片。
孫大法一到香港,就被《大公報》等十三家媒體爭相報道,還被請到無線電視台“歡樂今宵”、亞洲電視台“下午茶”現場表演“頸頂纓槍推汽車”、“手持雙錘腹臥鋼叉”等絕技。一夜之間,孫大法的名字,傳遍了港島的街頭巷尾。
《明報》社長查良鏞,也即是作家金庸,翻閱著各家報紙,面露喜色。隻有他心知,這位令人驚嘆的孫師傅,將會是他的“武功教頭”,私下為他傳授功法。
孫大法的一系列宣傳交流活動結束后,中方機構代表,鄭重其事地交給他一個務必完成的任務:上金庸家教授氣功。還特意帶他到尖沙咀訂制了名牌西裝。
頭一次見面,是金庸和太太親自到油麻地的酒店來拜師。
金庸雖然是武俠小說大師,筆下的人物飛檐走壁,刀光劍影,但他自己卻是一臉儒雅,方額廣頤,六十開外的年紀,體態有點發福。孫大法是晚輩,趕緊快步上前握住金庸的雙手。
“我從電視上看了你的氣功表演,欽佩之至。今天我這個氣功業余愛好者,特來拜你為師。”
“哪裡哪裡,先生過獎了。您的武俠小說裡的俠士,個個功夫了得,先生一定是深諳氣功的行家啦!”
首次見面,兩人一見如故。
一家三口客廳練功
練功第一天,金庸自己開了一輛黑色的奔馳300來接孫師傅到港島半山的家裡。金庸泡了茶,也泡了咖啡,兩位文武大師,同道切磋,侃侃而談。
金庸的《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等武俠小說,融合了武術、氣功、歷史、懸疑、言情、風情、天文、地理,以其波瀾跌宕、詭譎莫測的情節場面而風靡千百萬讀者。書中各種神奇氣功的描寫出神入化。他告訴孫大法,自己對氣功十分喜愛,總覺得這是一種很有靈性的力量。
金庸也確實對氣功理論下過一番工夫。不過,他畢竟對氣功只是一種“業余愛好”。“我是動口不動手”,他說,“對氣功我隻會說,不會做。”
孫大法笑道:“不管怎樣,你的小說對我們練功的人來說是一種推動,一種啟發。好像書裡也會冒出氣來一樣。”
“哪裡,哪裡。過獎,過獎。”金庸不由開懷而笑。
當時雖是初秋,但香港仍如盛夏。孫大法穿著特意訂做的西裝,雖然很精神,但身子老捂著悶著,也怪難受的。
金庸看見孫師傅臉上滲出汗珠,便說,把西裝脫了吧,不要穿得那麼正規的,隨便一點,就穿襯衫吧!“下次來就不用穿西裝了,不要領帶,就像我一樣,自然些嘛。”
孫大法說:“不行呀,他們要求我這樣,還要兩三天換一套衣服,包括領帶,都要不一樣的。”
金庸笑說:“哪來這麼多規矩,不要聽他們的,不必搞得很緊張,隨便點好了。”
金庸選擇了“內丹金剛功”。這是一種剛柔結合的道家功法,講究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可以增加百倍內氣,增強人的體質,人的免疫力。
隻見金庸把白襯衣的袖子卷起來,把藍色西褲上的皮帶調整了一下,站到客廳中間,拉開了架勢,跟隨著孫師傅斂氣吐納,運手行腳。一個小時過去后,覺得目清心明,精神頓爽。
金庸身邊的小女兒,體質一直較弱,二十不到的人顯得很清瘦。她也好奇地跟著父親一起學起氣功。金庸太太雖說沒什麼病,但看見金庸父女倆這麼投入練功,也心動起來,禁不住加入到他們的練功行列中,也有點陪練的意思吧。
於是,金庸每天就開車來接孫師傅,一家三口在客廳裡,天天跟著孫師傅練起“內丹金剛功”。
功成身退友誼永遠
練功夫與寫功夫,當然是兩回事。但金庸是個聰明人,頭腦靈得很。他告訴孫師傅,他是邊打麻將邊寫小說的,搓著麻將靈感一來,就寫作起來。所以練起功夫,金庸也很容易上手。孫師傅一點撥,他就能領會,而且心到手到,動作大方,出手自然,達到了以內到外,由內動牽帶四肢,手、眼、身、腰、步一致。
每次練完功后,金庸就和孫師傅喝喝茶,聊聊天,還共進午餐。孫師傅想,這查先生真不簡單呀,天天要寫社評,還要親自審稿,每天晚上兩三點鐘才回家,第二天又要練功又陪吃飯,跟著下午就去報社上班,一干就到深夜。
孫大法上午到金庸家傳授,下午和晚上還要在酒店裡開班授徒。
將近三個月,金庸學完了一套“內丹金剛功”,自我感覺肚子開始收縮了,經常要熬夜,也不覺得那麼累,頸椎也舒服多了,便說:“真的要長期練下去了。”那時金庸已經61歲了。
10月底,孫大法的功法教授即將結束,不久就要離港返滬。金庸依依惜別,特意挑了一套自己寫的書送給孫大法,是新版的《俠客行》精裝本上下兩冊。金庸還在書的扉頁上簽了名:“大法氣功大師惠存,金庸,一九八五、十”。
后來孫大法移民到澳洲后,金庸也去信祝賀。孫大法一直把金庸的信和《俠客行》都細心保存著,也把與金庸交往的這段友誼,永遠記在心裡。
張奧列[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