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凸顯強國范兒 自信源自實力成於包容--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碰撞)

文化自信凸顯強國范兒 自信源自實力成於包容

熊  建

2012年11月23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1961年,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訪問中國。在洛陽,他看到豫劇《穆桂英挂帥》,覺得這出戲不好,怎麼能讓女人當元帥?為此,陪同人員熊向暉跟他爭論起來。后來,中方還欲以《木蘭從軍》招待蒙哥馬利,被周恩來制止了。

  周總理是海歸,他明白,中國文化雖好,但不能靠灌輸贏得外國人的尊重。

  1961年,瑞典人林德奎斯特(林西莉)來到北京,學習漢語和古琴。她發現,越深入學習漢字,越被漢字所反映的現實所吸引。她經常騎著自行車在北京城裡轉,走訪西北鄉村,尋找這個古老國度的文化底蘊。沒人逼著她這麼干。

  林西莉是海歸,她明白,中國文化是好,但養在深閨人未識,外國人想理解不容易。

  半個世紀后,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其中的“面向世界”,超越了我們曾提出過的“中體西用”觀。

  全球化讓人類價值在走向趨同的過程中產生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交流與碰撞。面向世界,需要包裝。所以,有人把元宵節稱為“中國的狂歡節”,把農歷七夕稱為“中國的情人節”。這就好像周總理把梁祝故事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雖然這被質疑“用西方的筐裝中國的菜”,但是文化自信絕不等於文化潔癖。

  歷史上的中國,從來不怕吃牛羊肉就會變成牛羊,以包容心態懷納百川。胡琴、胡麻、胡蘿卜、琵琶——我們現在叫做民樂或國樂,都是來自於中亞。近代中國社會的進步,也跟國外先進思想以及學說的輸入有莫大關系。需要明確的是,這輸入不是外國人強行輸入,而是曾沉浸於“天朝上國”的中國人自己主動引進的,比如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

  百年來,歐美等西方國家文化輸入中國的,肯定大於中國文化的輸出,可這沒有什麼害處。“文化逆差”造就了中國的巨大進步。吃了豬肉,獲益的是人,而不是豬。

  根據十八大報告,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前提。也就是說,文化的強國范兒來自文化自信,而自信源自實力,成於包容。

(責任編輯:黃維、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