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是海派魔術的代表作,在張小沖看來,對海派魔術傳承和發展更為重要。蔣迪雯 攝
一隻空匣、一塊綢布、一根彩色棍,他用棍子在空匣上點了一下,又吹一口氣,挑開綢布,就能拎出一隻鴨子……表演魔術的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魔術代表傳承人張小沖。
張小沖出身在魔術世家,其外公張慧沖是上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上海灘上叱?風雲的弄潮者、魔術界的達人,開創了海派魔術。張小沖的魔術傳承自她的母親張慧慧。張慧慧從小就跟隨在父親張慧沖的身邊,是張慧沖巨型魔術團最小的助演。
張小沖向記者演繹的正是當年他外公張慧沖的拿手絕活,燈火搖曳,老照片相映,海派魔術的神秘與絢爛一點點揭開面紗——
大敗聶哥拉,風靡上海灘
“外公自小就對神秘色彩的事物感興趣,面對幻術表演、西洋戲法有強烈的探索奧秘的欲望。”拿出相冊,張小沖講起張慧沖的魔術生涯。
張慧沖生於1898年,生活在上海原南市區。其魔術學藝生涯始於18歲在吳淞商船求學之時,名聲大振則在大敗德籍魔術家聶哥拉之后。
1930年6月,德國魔術師聶哥拉來滬演出,自詡“魔術大王”。他放出狂言,他帶來的“水遁”和“腰斬活人”,如果有中國魔術家能識得其中奧妙,照演一次,他願輸1000美元。愛國心切的張慧沖拍案而起,登報應戰,當時的《申報》等媒體廣為宣傳,謂之國際魔術大賽。當年7月,張慧沖就在聶哥拉當時演出的夏林匹克劇院 (今新華電影院原址)登場演出,當時上海市民萬人空巷,情緒激昂。結果,聶哥拉的“水遁”三面出水,張慧沖的“水遁”四面出水,聶哥拉“腰斬”后的美女頭足不動,張慧沖卻能把上中下門都打開,讓觀眾可以看到被分割后的美女,且頭、足還能動。看完表演,聶哥拉悄悄離開上海。張慧沖的魔術團自此聲名遠揚。
上世紀五十年代,張慧沖的魔術事業達到鼎盛,創下的巨型魔術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連演時間最長、觀看人數最多的紀錄至今無人能破。可惜,許多巨型道具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魔術事業一度中斷,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恢復。
海派魔術究竟有怎樣的魔力?張小沖向記者展示了張慧沖當年表演時的資料照片:“你看,《絨線球》這台大型魔術的表演者身著唐裝,但系蝴蝶結,女助演從一盞燈裡消失,馬上從吊在舞台當中的絨線球裡爬出,好一派西式風格。”張小沖說,張慧沖雖然演繹的是典型的西洋魔術的宏大場面,但更注意在節目中賦予中國民族特色,常常穿繡龍繡花服裝上場,道具的圖案是民族化的,變出的物品是中國式的,宮燈、彩帶、萬花筒。
海派魔術另一大特點是場面宏大、道具精良,往往是龐大的陣容,一個連一個的節目瞬息萬變,舞台氣勢恢宏,聲勢奪人。“當年,我外公的魔術表演團隊人數多達60余人,一出門可謂浩浩蕩蕩。”
探究“門子”奧秘,傳承中創新
幽暗的燈光中,魔術師玩撫著一個水晶球,台下觀眾各自把寫好的問題裝入信封,助手當場把信封燒掉。魔術師隨意拾起一小撮紙灰,凝視水晶球,能解讀現場觀眾藏在內心深處的疑問。
“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傳在吉普賽的民間佔卜術,經過我外公創作搬上藝術舞台,神秘莫測的 《水晶球》一推出就引起轟動。”張慧沖的這一經典魔術,被張小沖加以改進傳承下來。在他家客廳的大茶幾上,正擺著這樣一個水晶球道具。
張小沖從5歲開始就跟著母親張慧慧走南闖北,讀小學時成為助演。幾十年過去了,他一面根據外公當年繪制的圖紙復原道具和表演,一面不斷創新,還考進上戲表演專業,系統學習舞台表演。2003年,張小沖費時兩年研究出大型情景魔術《紅》,既有外祖父的“影遁”手法,又加上歐洲電影“鏡頭內部蒙太奇”效果,在上海國際魔術比賽中一舉摘得新人獎。
在《紅》裡,張小沖在魔術“門子”上進行了改進。所謂“門子”,即魔術背后暗藏的機關。張慧沖將“地海”、“光子”、“苗”等上托、下托的門子運用得恰到好處。張小沖說,很多魔術就是憑借著道具的設計,以及光線和視線的角度配合成功的。海派魔術的道具制作工藝復雜,從設計、選材到成型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張小沖延續了張慧沖海派魔術當年制作的技藝,並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結合現代科技,使得海派魔術的道具有了跨越式提高。
但“門子”並非全部。在張小沖看來,好的魔術節目不僅能讓觀眾驚奇,更能讓觀眾回味無窮。《紅》是一個意境化的魔術,以30年代舊上海為背景,在夕陽照射下的小屋裡,男主人公去尋找曾經像火一樣熱烈,一樣紅的愛情。從魔術角度看,其中的各種魔術效果設計都利用了現代高科技和多媒體等方式方法。而加入了戲劇元素,使得這個魔術更加唯美。
受限舞台,傳承后繼乏人
幕布拉開,舞台中央放置著一隻長方形亭子,男助演牽了一匹馬走進亭子,拉上帘布,這時,女助演朝這亭子開了一槍,突然濃煙竄騰,剛剛牽進亭子的馬不見了,煙霧中卻站立著戴著禮帽、手持魔術棒的張慧沖。這出“氣勢磅礡”的《馬遁》節目是張慧沖經典匯演的開幕戲。
“這個節目到現在也沒有魔術師成功表演過。”張小沖說,採用巨獸表演很困難,因為獸類不懂人語,不能讓表演者自由發揮,但目前的瓶頸不是表演發揮的問題,而是哪裡去找這匹馬。當年張慧沖的魔術圈子裡,就有不少人家裡就豢養馬匹,表演時,隻需向朋友借來一匹即可,如今這樣的魔術御用馬已成為傳奇。
因為強調舞台和道具的特點,海派魔術的傳承面臨尷尬。“沒有舞台,不能呈現海派魔術的特色。”張小沖說,當年張慧沖的表演氣勢恢宏,一開場主演、助手站滿舞台,五彩繽紛道具堆滿舞台,先聲奪人,那時魔術團人數五六十人,幾乎全部上台。
而如今的張小沖主要靠著各種商業演出“養家糊口”,商演就要迎合市場的需求,受場地的局限,很多巨型魔術無法施展。張小沖舉例說,以海派魔術中非常有名的《水遁》為例,戴著腳鐐手銬的表演者被投入一個裝滿水的透明玻璃缸,如果按照張慧沖當年的表演,那隻巨大的玻璃缸面積差不多佔了全部舞台的1/3,缸中蓄滿了水。但如果放在今天的商演場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2010年,張小沖參加“百年夢”世博會的演出,他選擇了張慧沖創作,后經自己改進的《人體五分》、《中國箱》,將海納百川的大型魔術呈現給全世界觀眾,獲得認可。“但類似這樣的表演機會並不多。”
困擾海派魔術傳承的另一個難題是人才。由於對舞台和道具的要求高、習藝周期長等原因,傳承已是后繼乏人。
“海派魔術強調表演者的舞台感,表演的時候燈光、音樂都需要配合,而不純粹只是魔術技巧。”張小沖說,現在來向他學藝的人也不少,但要找到一個各方面條件都符合的人,卻並不容易。海派魔術對表演者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如果一個人對舞台沒有感覺,那就根本不適合表演海派魔術。”現在,張小沖名下的魔術團隊有10多個人,雖然無法與張慧沖當年60多人的表演團隊相提並論,但人工成本依然很高。
“我隻能盡量堅持把海派魔術做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上海也有自己的魔術。”張小沖說。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