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清涼山景區西南角,有一片頗為別致的明清建筑群。石砌的台階,潔白高聳的馬頭牆,黛色的屋頂和門框,配上院子內的青鬆翠竹,整個小院顯得清新雅致。300多年前,隱居在這個院子中的,正是復社成員,繪畫界“金陵八家”之首的龔賢。1664年,反對滿清統治的龔賢在清涼山購田半畝,建起了這座小院,稱為“半畝園”。又因龔賢曾繪制一幅身著僧衣,持帚掃地的自畫像,這個小院被后人稱為“掃葉樓”。1992年,掃葉樓被列入第二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揚子晚報記者 肖雷
文保單位小史
1618年,龔賢生於江蘇昆山﹔
1664年,龔賢在南京清涼山建起半畝園﹔
1889年,毀於太平天國的半畝園奉敕重建﹔
1992年,掃葉樓列入第二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掃葉樓小院現為龔賢紀念館
走進清涼山公園的正門,略向左轉,便能看到一串蜿蜒向上的石砌階梯掩映在竹林之中。拾階而上,一面白牆黑框的門洞出現在記者面前。門的上方鑲嵌著一塊黑色的石碑,上書四個繁體大字“古掃葉樓”,仔細看的話,可以看到大字的上方還有“敕建”兩個小字,表明這座小樓的地位頗高。門洞右側的牆壁上,鑲著南京市人民政府1992年將其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標示。再向右側的山牆上,雕刻著一幅山水畫,山水畫前面的地面上,立著一個龔賢頭像的雕刻。
穿過這個門洞,左側的牆壁上鑲著4塊石碑,其中一塊刻著孔尚任的《虎踞關訪龔野遺草堂》詩。過了石碑往右轉,牆壁上有一個不規則八邊形的門洞,門洞上方鑲著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三個繁體字“半畝園”。穿過這個門,便到了掃葉樓。牆體為白色,門窗皆為木質,外面刷上紅漆。門楣上挂著一塊牌匾,寫著“龔賢紀念館”,落款是當代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先生。室內牆壁上挂著龔賢書畫作品的復制品,中間的櫃台內則展示著一些和龔賢有關的書籍。
反對滿清統治,龔賢隱居清涼山
龔賢,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昆山人,生於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龔家在昆山也算是官宦之家,不過到了龔賢這一代家道已經中落,龔賢幼年便隨父母遷到南京。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明后期畫壇領袖董其昌告歸南京,當了一個南京禮部尚書的閑職。龔家和董家是世交,當年,年僅13歲的龔賢拜董其昌為師,開始了自己的繪畫生涯。
1639年,21歲的龔賢在南京秦淮河畔,參加江南文人士大夫集團復社的活動。此時正值崇禎末年,朱氏江山內有李自成起義,外有女真人虎視眈眈,可謂是內憂外患,岌岌可危。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復社成員或抗清殉難,或入仕清朝,或削發為僧,龔賢因野居於南京北郊而幸免於難。
面對著戰亂之后的殘垣斷壁,悲憤交加之下,龔賢離開南京,漂泊於海安、揚州等地。1664年,已過中年的龔賢回到南京,在清涼山下購得半畝空地,蓋起了兩座小樓,命名為“半畝園”,從此便隱居於此。龔賢曾經請王石谷畫了《半畝園圖》,並題了長跋來描寫“半畝園”的景色:“清涼山上有台,亦名清涼台。登台而觀,大江橫於前,鐘阜橫於后。左有莫愁,勾水如鏡﹔右有獅嶺,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轉身東北,引客視之,則柴門犬吠,仿佛見之。”他又自繪肖像,圖中的龔賢身著僧服,手持掃帚,作掃葉狀。龔賢將自畫像懸於樓堂,以示與清朝統治者格格不入,后人因此將他的舊居稱為“掃葉樓”。
生活清貧,死后無錢下葬
居住到半畝園,龔賢開始過足不出戶的生活,雖然生活清貧,但靠賣畫為生,倒也衣食無憂。雖然如此,江南文人中與他來往的人卻不少。這些人多是前朝遺民,不願與清廷合作,便居於深林之中,效仿魏晉文人之風。這其中他更是效仿王羲之舊事,與南京七位畫家樊圻、高岑、鄒?、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結下“蘭亭雅集”,形成了中國繪畫史赫赫有名的畫派——金陵八家。八個人的作品傾向於山水,一改自明末以來的陳腐習氣,展現了生氣勃勃的生命力,后世稱這個派別為“金陵畫派”。
雖然如此,晚年之后,龔賢的生活還是異常艱難。崇禎年間的進士,入清后官至戶部右侍郎的周亮工,和《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成為他的主要經濟資助者。兩人均在清廷為官,也曾勸解龔賢出仕,不過親眼目睹了清兵在南京肆意屠戮的龔賢早已心灰意冷。病中的龔賢曾向孔尚任講了許多官場上令人痛恨的事。孔尚任十年后完成的名劇《桃花扇》,其中不少內容就是龔賢在南京的親身經歷。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龔賢病卒於南京半畝園,時年71歲。此時的龔家已經一貧如洗,甚至拿不出錢來下葬。他的喪事全憑好友孔尚任料理,並幫其撫養遺子。當年,龔賢歸葬於祖籍江蘇昆山邑西之渡橋鎮,總算是葉落歸根。
龔賢故居在光緒年間奉敕重建
龔賢死后,半畝園成為清涼寺的寺產。據清涼山公園管理處介紹,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軍攻陷南京,南京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位於城中清涼山的半畝園也未能幸免,不過主體結構仍在。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半畝園奉敕重建,因此小樓入口處上方也留下“敕建古掃葉樓”的字樣。至於光緒皇帝為何如此看重他,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
1901年、1914年掃葉樓兩度重修。1957年列入第二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遺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1979年10月南京市重新修復掃葉樓,並用花牆將樓后的善慶寺、樓側的茶社和掃葉樓圈在一起,構成一組古建筑群。1982年,江蘇省政府公布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調整縮減了第一批、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掃葉樓不再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掃葉樓列入第二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初,掃葉樓改造成龔賢紀念館對外開放。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