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雲識天氣” 顏華杰/攝
氣象諺語,是人們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實踐中,為了趨利避害長期累積的氣象資料。閩南氣象諺語,是閩南人祖祖輩輩在勞動實踐中得出的寶貴智慧結晶,內容上大都含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形式上用閩南語讀起來押韻生動,富有趣味性。閩南氣象諺語,以其特有的“民謠”形式,貼近群眾,深入群眾,淋漓盡致地展現閩南民俗文化和農業文明。時至今日,閩南氣象諺語成為老一輩閩南人難以磨滅的童年印象。
“五花八門”的氣象諺語
“正月寒死豬,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寒字作動詞用)這是閩南春諺中著名的一句,說的是一至三月的天氣都很寒冷。還有諺語“春天后母面”,意為春天的氣候容易變化,時陰時晴,好比繼母的面孔,陰陽怪氣,時冷時熱。
閩南夏諺提到“大暑熱透,大熱在秋后”,在這裡意為不徹底,整句諺語的意思是大暑那天的天氣如果很悶,而沒有很熱,那麼更熱的天氣會在秋后才來。
“白露有雨會爛冬,白露無雨好年冬。”說的是在秋天白露那天如果有雨,冬天就會陰雨水多而濕漉漉的,東西很容易爛﹔相反如果白露那天沒有雨,那麼冬天氣候會很適宜,一定會是個好年頭。
關於冬天的氣象諺語,有“大寒寒無死,立春踔踔跳”,意思是大寒不夠冷,立春的時候會冷得讓人直哆嗦。
可見,閩南氣象諺語內容大多取材於生活實際,結合具體的農業生產實踐,表達方式直白易記,語言平實易懂,用閩南語朗讀起來朗朗上口。
“小雪”過后,冬種進入關鍵期,農戶們又開始忙於生產一線。
小諺語裡的大道理
這些氣象諺語是否有科學依據呢?記者就此問題向石獅市氣象局專業人員討教,工作人員稱,“部分氣象諺語具有科學性,也有一小部分諺語很離譜。”
“蜻蜓滿天飛,定會做大水”,針對這條閩南天氣諺語,氣象局工作人員分析,蜻蜓大都在低氣壓區亂飛,而低氣壓區加上濕度較大,就極易產生降雨過程。“這條諺語,很准確地把握了降雨的前兆。”他對記者說。
諺語中,“看雲識天氣”受到專業氣象人員的首肯。閩南氣象諺語“棉花雲,天放晴﹔魚鱗雲,雨淋淋。”就很好地將雲與天氣相結合在一起。
不過,也有些閩南諺語,工作人員表示可信度並不高。如“冬至在月頭,寒冷年底兜﹔冬至在月尾,要冷一二月﹔冬至月中央,無雪又無霜。”該工作人員坦言,像這樣的氣象諺語並不能准確地把握天氣變化的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天氣預報知識的延伸,如今天氣預報的准確度已經遠遠超過農業時代,氣象諺語的作用更多地在於表現農業文化和傳承民俗。”氣象局工作人員向記者闡述自己對氣象諺語的理解。
李榮鑫/攝
諺語傳承閩南文化
解讀閩南氣象諺語,傳承閩南文化習俗,傳承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家在祥芝的蔡阿婆告訴記者,“盡管已經很久沒有說這些諺語了,但現在念起來依然覺得十分親切和熟悉。”另一名中學生網友戲稱,“現在隻有在地理試卷上才能看到氣象諺語,學習地方諺語很有必要!”
相關文化界人士指出,閩南氣象諺語以其特有的“民謠”形式,貼近群眾、深入群眾,用閩南語朗讀起來朗朗上口,淋漓盡致地展現閩南民俗文化和農業文明,對於研究和傳承閩南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閩南氣象諺語,記錄的不僅僅是先輩們對天氣變化的總結,而且集中展現了古代發達的農業文明以及閩南習俗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