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於丹被轟有三個利好 無底蘊就不應登台--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清華教授:於丹被轟有三個利好 無底蘊就不應登台

肖鷹

2012年11月26日08:15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11月17日北大百年大講堂舉辦昆曲表演,謝幕時主持人請於丹上台講話,於丹身著超短裙、黑色長絲襪,腳穿超高跟鞋,走上舞台,觀眾中響起喝倒彩聲。成名后的於丹,在與媒體、市場的合謀中隨行就市,高調扮演文化市場的“國學符號”。

  11月17日北大百年大講堂舉辦昆曲表演,謝幕時主持人請於丹上台講話,於丹身著超短裙、黑色長絲襪,腳穿超高跟鞋,走上舞台,觀眾中響起喝倒彩聲。當於丹接受台上一位老藝術家獻花之后開始講話說“我先代表大家……”時,有人喊出“於丹下去”,並且得到其他多位觀眾的呼應,於丹隻得放棄講話,退到后台……

  作為一個被媒體和市場聯手打造的文化符號,“國學超女於丹”這兩年來多少有些沉寂。然而,本月17日在北大百年大講堂舉辦的一場昆曲商演上,發生的於丹被觀眾轟下台一事,又將於丹推到了公眾視線的焦點上。我以為,這是一個文化利好事件。

  首先是對於丹教授的利好。於丹現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雖然出身於文學碩士,但長期從事的是媒體策劃及相關教學,2007年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論語》成名后,就在國內文化市場以“國學專家(大師)”的招牌行市。於丹之所以能暴得大名,一方面來自於她以媒體中人的敏感捕捉到了當時受眾的普遍心理需要,並以煽情蠱惑的演講加以迎合(“心靈雞湯”),另一方面是,她由中國受眾最廣的電視媒體捧出。

  我以為,以“國學”行市,於丹無論從知識層面,還是從精神層面,恐都有難以彌補的局限。她聲稱自己四歲讀《論語》,但對《論語》的解說錯誤百出,而講《庄子》更是臆斷妄議,基本文理不通。實在講,於丹講國學,猶如沒有根底的票友在“曲苑雜壇”裡充大師。

  成名后的於丹,在與媒體、市場的合謀中隨行就市,高調扮演文化市場的“國學符號”。這次在北大被轟下舞台,無疑是包括北大學生在內的現場觀眾給了於丹教授一個當頭棒喝。如果於丹教授從中獲得教訓,對於她未來的發展,將是有益的事情。

  其次是對北大優秀傳統的利好。北大的優秀傳統是蔡元培先生掌校時培植的“兼容並包”。“兼容並包”,是在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前提下,允許差異,鼓勵多元,從而創造豐富而有生氣的學術空間。因此,在元培先生治下,北大為風格迥異、觀點差異甚至立場沖突的胡適、魯迅、辜鴻銘、黃侃等學術大師提供了自由空間。“兼容並包”無疑是北大之成為世人心目中之北大的始基。但“兼容並包”並非良莠不分、清濁不辨,更不是阿諛逢迎、同流合污。相反,是有原則、有格調、有情操的。我們回顧北大歷史,就可看到學術大師們不屈理阿俗,為了追求真理和理想而不妥協的斗爭。

  中國的傳統精神中,儒家精神凝聚於“誠”,道家精神凝聚於“真”。這兩三年來,公眾慢慢厭棄於丹,評價她最普遍的一個字就是“裝”。包括北大學生在內的現場觀眾在於丹未開口前就抵制她,直至把她轟下台,根本原因恐還不是於丹以昆曲外行來扮演專家角色,而是公開抵制“裝”。觀眾此舉,不是拒絕差異和多元,而是要抵制虛偽和流俗。

  再次是對營造健康文化空間的利好。一個健康的文化空間,應多元並存,因此構成文化的豐富多樣性。一個健康的文化空間,在根本意義上,始終存在著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矛盾,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必然存在著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沖突。從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意義上,保持經典藝術的純正性、追求高雅藝術品位,是以高雅文化為載體的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

  正如許多網民指出的,無論這次昆曲的演出地北大,還是當晚現場,真正的昆曲研究專家,誠心真意熱愛昆曲藝術的學者多不勝舉,為什麼主辦方偏偏就要把一個高度市場化的“於丹”商標貼在這場大家薈萃的高雅藝術演出上呢?

  根本原因是這些年來,市場經濟快速擴張,引導了流行文化的過度發展,乃至於造成了流行文化對高雅文化的侵蝕,直至現在流行文化一統天下的局面。換言之,高雅文化流行化,是2000年以來中國文化的普遍狀態。在當下文化活動中,普遍挪用流行文化符號(各色“明星”)為嚴肅文化代言,其意就在此。正是在這個文化生態下,主辦方才將“於丹”引用為這場高端昆曲專業演出的“總結性”符號。

  於丹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代表的是市場流行文化,她出席這次昆曲演出的著裝明顯輕佻而不合場景,觀眾(戲迷)對她的抵制,實質上是高雅藝術對流行文化所依憑的商業權勢的抵制。在北大演出中,現場觀眾抵制流行文化的商業符號“於丹”,就是高雅文化重新對流行文化說“不”。(肖鷹)

(責任編輯:溫璐、許心怡)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