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於丹被轟 文化名人不是到處撒的胡椒面--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肖復興:於丹被轟 文化名人不是到處撒的胡椒面

肖復興

2012年11月26日10: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於丹近影

  最近,網上和報端關於於丹的負面新聞多了起來,使得她在央視百家講壇上所積累的形象有所受損。幾天前,在北大百年講堂的一場昆曲名角的演出上,於丹的出場被哄而不尷不尬退下,一時佔據了報端的一隅。由於事發在北大,越發引人注目,由此北大連帶著吃“瓜落兒”。一時間,眾說紛紜,對於於丹,力挺者和拍磚者,兼而有之,以至拔出蘿卜帶出泥,涉及尊重與文明,甚至將蔡元培老先生的話“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也抻了出來,主辦方還說出了“網絡暴力”……雨打芭蕉,都向著於丹拋洒而來﹔五色雜陳,都在盡情地自話自說。

  其實,這個時代,是大眾最願意拿名人開涮的時代。但是,不要以為大眾朝雲暮雨,是一會兒狂捧一會兒狠貶的變色龍。大眾的選擇,往往隱含著大眾文化中既定的審美取向和道德標准,盡管這樣的取向和標准有時候搖擺不定。這一次,大眾選擇了於丹,不能說大眾對於於丹是出於羨慕嫉妒恨,也不能說活該於丹倒霉催的偏偏要出席這樣的一場演出而惹出無端是非。醋打哪兒酸的,鹽打哪兒咸的,總有一定的規律,腳上的泡都是走出來的。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走出書齋和象牙塔而粉墨登場走向大眾文化的舞台,就一定如演員一樣,總會有盛有衰地潮起潮落,不可能總有光鮮的“挑帘好”,而不能有被喝倒彩兒的時候。這樣的規律,相信會給不僅於丹而是更多聰明的文化明星一個有益的提示。

  於丹為這個社會奉獻了很多的“心靈雞湯”,做出了她獨有的貢獻,並不能因為是“心靈雞湯”就遭否定。雞湯畢竟不是白開水,更不是毒藥。只是雞湯總有喝膩的時候。大眾文化就是這樣東邊日頭西邊雨,在轉瞬之間尋找著下一個追捧的新偶像,就像在轉瞬之間找一個開涮的對象一樣。被追捧和被開涮,都是走出傳統課堂和書齋而步入新媒體前沿的文化名人必須付出的代價。

  因此,文化名人要明白,自己只是大眾文化旋轉機器的齒輪之一。他們所咬合的與其說是自己的專長——文化,不如說是大眾文化對這些文化的興趣、利用和顛覆。大眾文化成為了一種生產,便也就把文化名人置放在了一個生產的機制裡,可以以包裝制造任何明星的方式,包裝制造出文化英雄捧上雲端,也可以將其作為商品在有效期外打折出售,乃至顛覆於腳下。因此,此次在北大百年講堂的遭遇,於丹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文化名人。

  文化名人需要有自知之明,自己即便再學有專長,哪怕是學富五車,也不可能包打天下,遇水搭橋,見山開路,處處逢凶化吉。文化名人不是萬金油,可以隨便搽﹔不是胡椒面,可以到處去撒。於丹此次馬失前蹄,表面上看是去了不該去的地方,其實質是對自己估量失准,即使你精通昆曲,面對的畢竟不是你的專業所長,實在沒有必要做這種可有可無的點綴。

  在新媒體時代,文化當然不必再皓首窮經,青卷黃燈,固守書齋,當然可以借助網絡和電視,讓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融合而彼此互惠,也可以成為文化產業鏈環中的一種而使買賣雙方受益。但是,需要警惕和自律的是,無論金錢的誘惑還是友情驅使,或是商家燦若蓮花的游說,有些地方,文化名人是要慎行的。並不是說那些地方一定是陷阱,但有可能是被利用的泥塘。而我們有些文化名人容易將這泥塘誤以為是席夢思軟床。

  因為,我們的文化名人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正如后現代主義的研究者鮑德裡亞所說的那樣:在這樣的時代裡,“所有事物都暴露在信息的殘酷無情的光芒裡。”他說的“光芒”尤為值得注意,我們常常被這樣的光芒所誤,甚至所刺傷,卻極願意飛蛾扑火一般投向它。

(責任編輯:黃維、許心怡)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