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國童話”將回到大陸 風靡台灣30年--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最美中國童話”將回到大陸 風靡台灣30年

2012年11月28日10:49    來源:長江日報    手機看新聞

  風靡台灣30年,各位媽媽的“傳家寶”

  “最美中國童話”回家了

  (記者歐陽春艷)由台灣《漢聲》雜志1982年出版的《中國童話》,在台灣風靡30年,是每個台灣媽媽的“傳家寶”。昨日記者從讀客圖書獲悉,這部“根”在大陸的童話集,終於要回歸故土,即將在大陸以《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為名,與讀者見面。

  台灣《漢聲》雜志的創辦者黃永鬆,是中國古代鄉土文化遺產積極的搶救者,他曾被馮驥才基金會授予“中國民間守望者”榮譽稱號,他的《漢聲》雜志也曾在2006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譽為“最佳出版物”。上世紀70年代,黃永鬆看到台灣的孩子多半閱讀歐美、日本的兒童書籍,便萌生了編寫一部中國人自己的童話集的想法。

  為了收集到盡可能多的中國童話,黃永鬆從此走上了漫漫尋根路。當他得知1920年至1931年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的學者在戰火中搶救了一大批中國民間傳說及童話故事后,便輾轉與中國大陸取得了聯系,拿到了這些童話的文字版本。

  此后,黃永鬆和《漢聲》雜志同仁繼續深入民間遍訪民間故事傳人,建成《中國童話》故事庫雛形。后來,他們又將這些故事改寫成更完整、更符合現代價值觀的故事,並按一年的節氣等為序進行排列。

  同時,《中國童話》並不滿足於僅以故事吸引孩子,其中的每幅插圖也飽浸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們凝聚著200位美術師的心血。孩子們在看到全書362個故事的同時,還可以領略到年畫、皮影、刺繡、壁畫、雕塑石刻等中華傳統美術的精髓。

  如今,《中國童話》成為名副其實的“台灣國民級讀物”,無論是台灣總統馬英九,還是台灣藝人蔡康永、林志玲、周杰倫、吳奇隆、星媽小S、伊能靜、陶晶瑩……他們要麼是在小時候讀過這套《中國童話》,要麼是將《中國童話》作為禮物送給孩子。

  當得知讀客圖書斥重金將這部在台灣售價高達一千余元人民幣的《中國童話》引進內地后,《讀庫》主編老六不遺余力地向所有人推薦了它:“《漢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就是兒子侍奉母親的態度。我也是做出版的,漢聲對《中國童話》故事、圖片的編輯和潤色,這種對書負責任的態度,讓我覺得臉紅。”

  【訪談】

  作為《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的主編,台灣《漢聲》雜志的創始人,黃永鬆在台灣文化圈頗有聲譽。如今,已有42年歷史的漢聲老店所在的街道,被定名為“漢聲巷”,成為台灣一個新的文化景點。

  昨日,記者通過電話採訪了這位“中國民間文化的守望者”,與他交流了關於《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的那些事兒。

  電子化的世界

  缺少媽媽的語氣和心跳

  講起在台灣編寫《中國童話》的初衷,黃永鬆說:“1970年至1980年,台灣地區正處在激烈的西化過程中,新生一代的孩子多半閱讀翻印自歐美、日本的兒童書籍,很少能看到圖文優美的中國讀物。如此失根於自身的文化沃土,無怪乎民族意識一代比一代低落了,這令我們十分憂心。”

  30年后的今天,黃永鬆又有新的憂心:“今天科技太發達,小孩子都會玩電腦,但這個電子化的世界沒有媽媽的語氣、媽媽的心跳、口耳相傳的親情傳遞,更重要的是沒有信息的過濾。過度依賴這些電子設備,會造成生理上的傷害、情緒上的傷害,會使得孩子越來越孤立,社會交往能力越來越弱。”

  “記得1981年,漢聲《中國童話》首度在台灣地區出版亮相時,我們引用了托爾斯泰的一句話——將來的藝術家一定會明白:創作一則優美的故事、一首好歌,或是編寫人人能懂的傳奇、謎語和笑話,可能比創作長篇小說和交響樂更重要。”黃永鬆說,“大文豪托爾斯泰以世界頂尖的文學家身份,親自收集民間故事,並且為孩子編寫啟蒙讀本。在當時,他的舉動曾經被譏諷為一種偉大才能的浪費。如今,隔了一個世紀,我們卻不能不說他的理想是真知灼見了,給啟蒙階段的孩子講最好的故事,就是對他生命的形塑。”已是70歲的黃永鬆仍然顯得雄心勃勃。

  故事跟著歲時走

  讓孩子浸染傳統文化

  《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以陰歷節氣為主線,春夏秋冬,一天一個故事,將所有故事貫穿起來,就可以呈現出往日農業社會的獨特風貌。

  談到這樣的設計,黃永鬆說:“我記得有個朋友告訴我,他小時候聽爺爺講故事最多的就是他們全家人在剝玉米粒的時候。玉米收了,晚上要把它剝成一粒一粒的。大家圍著燈火剝玉米,爺爺的任務就是講故事。這些故事影響了他一輩子。”

  “中國過去很多故事,原本也是在農村恬靜無事的夜晚,由家中父老悠閑搖扇,講述給孩子們聽的。這些故事不止打開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展開孩子遼闊的心胸,無形中,也自然建立起了中國倫常的親情。”

  他解釋道:“中國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與節氣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童話故事跟著歲時走,等於把農業社會的一套生活方式都提到了,這可以讓孩童體會出整個傳統文化的來龍去脈,奠定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與認識。”

  這次“重回故土”

  僅換掉兩個故事

  黃永鬆還透露:“《中國童話》到大陸出版,內容還是有變動的,不過隻換掉了兩個故事,比我們預想中好多了。”據他介紹,被換掉的一個是“童子軍”的故事,大陸沒有這個系統,還有一個就是關於外交的,台灣早期開發非洲的故事。

  黃永鬆表示,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大陸,能選入冊的故事必須符合3個標准:健全、進取和有趣,“我們之所以從二十則故事中隻選用一則故事,原因也就在此”。

  他解釋,所謂“健全”,就是無害、無毒素的意思,不能“污染”他們純稚的心靈﹔所謂“進取”,就是為了不使孩童讀后會產生副作用,盡量減少迷信的色彩,多灌輸他們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價值觀,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成長。

  為了“有趣”,黃永鬆下了大功夫,“改寫完畢后,我們把漢聲所在的七十二巷的小朋友都找來,讓阿姨念給小朋友聽,以‘聽到故事開頭的小朋友舍不得離開去玩皮球,一定要聽完才罷休’為標准,最后才完成定稿”。

  【揭秘】

  記者歐陽春艷

  昨日,已是70歲高齡的台灣《漢聲》創始人黃永鬆,再次飛抵北京,親自到印刷車間督印《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當本報記者撥通黃永鬆手機時,這位老先生興奮地提高嗓門說:“我現在就在工廠的車間裡,看我們的書是如何印出來的。”

  據悉,此次《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首印10萬套,360萬本,選用的是全國最好的印刷廠,使用一流德國海德堡設備。因為讀者群是兒童,黃永鬆還特意要求選用環保型油墨,無毒無味。所以,《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每套書的印刷費比正常印刷高出30%,成本增加了150萬元,整套書僅印刷成本就高達1100萬元。

  該書責編張曉洲對這位台灣老先生的認真勁感受最深,他向記者描述了黃永鬆在北京的工作狀態——坐鎮印刷廠,不停地和印刷廠經理交流印刷的難點和重點:“顏色鮮艷,底色均勻……”在電腦上校好顏色之后,他又到印刷車間,拿起放大鏡,對著燈光一張張看樣,仔細檢查油墨網點是否均勻,反復對比樣稿和印刷成品,一點點細微的偏色,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連印刷師傅都佩服黃永鬆“很懂印刷”。在印刷機前“折騰”了一上午,黃永鬆才最終滿意,抽出筆簽下“付印”兩個字。

  黃永鬆告訴記者,在台灣做《中國童話》時,他召集了200多位美術編輯和插畫師,成立專門的繪圖組,“比如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是桃紅柳綠的,用蔚縣的染色剪紙去表達比較貼切,那我們就會專門去染色、剪紙。有些適合用刺繡表達,我們就專門去找刺繡,還有年畫、皮影、木刻等各種形式。如果這個古老的故事是漢代的,我們就用漢代的背景來畫﹔這個是明代的,我們就用明代的版畫系統來畫。”

  “這是30年后《中國童話》的重生以及新生,所以我希望每一張圖都美得如同從沉睡中醒來”。對於這次此書“回歸”內地,黃永鬆緊張的心情一如當年。

  《中國童話》裡的插圖凝聚著200位美術師的心血

(來源:長江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