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嚴復名字讀音被標錯 嚴幾道的"幾"是平聲--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教材中嚴復名字讀音被標錯 嚴幾道的"幾"是平聲

2013年01月31日13:26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在古人的名字中,“幾”(繁體作“幾”,但現在常簡化作“幾”)字的讀法,常令今人犯錯。口頭上的沒法舉,我見過一冊教材,其中涉及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底下小注中雲:“(他)較早地系統譯介了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思想、邏輯等學說著作。作品集有《瘉?堂詩集》、《嚴幾(j?)道詩文鈔》等。”(上海市二期課改新編高一上《語文》課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03頁)編者特地在“幾”字旁邊,加一個拼音注為j?,不免是誤人子弟了。

  “幾道”是嚴復的字。不用說,“幾”是“幾”的繁體,因此處用於人名,所以保留不把它簡化。這是編者謹嚴的地方。另外,我們也都知道,幾字讀音通常兩種:一讀“幾何”的“幾”,一讀“幾乎”、“庶幾”的“幾”(另有幾種較冷僻讀音,不贅)。不知編者有何依據,把這裡的“幾”字,定為讀上聲(j?)?其實,稍具文史修養的人,都知嚴復字中之“幾”,亦同唐人劉知幾之名,通例是要讀作平聲(j?)的。

  古人取名、字的慣例,名和字之間,須有意義上的聯系,且多有典故、來歷。這也是一個“文史常識”。據王蘧常《嚴幾道先生年譜》載,嚴復原名為“體乾”,中間一度改名“宗光”,改字“又陵”,入仕后,始改名為“復”、字“幾道”。名“宗光”字“又陵”,是說宗仰漢代高士嚴子陵,因嚴名光字子陵。而由其初名“體乾”,“乾”是六十四卦之首,又可以知道,嚴復名“復”字“幾道”,是取義於《周易》的“復”卦。復卦的卦辭說:“反復其道,七日來復。”這是名“復”與字“幾道”間的聯系。復卦的大旨,是謂一陽處五陰之下,陽氣極其微弱,天地生物之心幾乎滅息﹔雖是如此,究竟有一陽復生,故謂之“復”。所謂“七日來復”,是說從姤卦一陽消而歷遯、否、觀、剝四卦,到坤卦遂六陽消盡,到復卦則一陽來復,凡歷七次變化。

  那麼,“幾道”之“幾”,何以必讀平聲,而不可讀作上聲(j?)?因為,這裡“幾”字,應該解為“接近”。《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袁枚《隨園食單》論“火候須知”雲:“司廚者,能知火候而謹伺之,則幾於道矣。”所謂“幾於道”,即“近”於“道”。“道”,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老子》言水以不爭而近於道,袁枚言廚師知火候而近於道,而《周易》則以“復”卦“一陽復生”,所謂“復,其見天地之心乎”,體現了天地生生不息的精神,亦可謂之近乎“道”。所以,嚴復的名和字,所寓有的含義,即為:知“復”之精神,即是“近”於“道”。而在這個意義上,“幾”字是不念作上聲(j?),而應該念作平聲(j?)的。

  此外,名、字“幾道”的,在古人也很常見。前面提到的劉知幾,還有宋代詩人曾幾,詞人晏幾道等,都是。其命名取字的來歷,大抵同於此,也是據《周易》而雲然。劉知幾之名,本《周易·系辭下》:“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曾幾字吉甫,亦本《系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幾”即是“微”,許慎《說文解字》雲:“幾,微也。”古人把“幾”看得神秘,有時即視為“道”的同義語,說“見幾”、“知幾”,就相當於說“明道”。所以,《易·系辭下》就說:“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韓非子·說林上》亦謂:“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后之“見微”,即是前之“見幾”。大意都是說明智之人,能“見幾”、“見微”,進而“知幾”、“幾道”,會及早、及時採取行動,不讓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幾”解作“微”,亦讀“居衣切”(即平聲j?),而決不讀作“你算老幾”之“幾”。命名取字這樣的講究,哪會在讀音上欠妥呢。

  至於小注裡提到的“瘉?堂”,則是嚴復晚年為自己書齋所取之名,其來歷是在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夫禮失求之於野,古文不猶愈於野乎。”“瘉?”兩個字是“愈野”的異體。錢鍾書先生在《七綴集·林紓的翻譯》的注63裡,曾經指出過。

  ■庄際虹

(來源:文匯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