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學研究專家管成學在海口。
三蘇祠中的蘇軾像。(管成學供圖)
廈門同安區蘇厝村的蘇頌像。(管成學供圖)
人物名片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今眉山縣)人,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蘇頌(1020—1101),字子容,福建同安(今廈門市)人。北宋天文學家、藥物學家。其祖先在唐末隨王潮入閩,世代為閩南望族,其父蘇紳中過進士。蘇頌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聰敏好學,經受了嚴格的家庭教育,歷練成為大儒,曾官至宋朝宰相。
■ 本報記者 彭桐 文/圖
讓我們穿越時光———在公元1101年的5月,82歲高齡的蘇頌病逝於潤州,他的好友、66歲的蘇軾正在從海南島出發北返的途中。然而由於一路顛簸,蘇軾大病不起,於是親自撰寫祭文,並急派幼子蘇過前去吊喪。
那麼,這“二蘇”到底是什麼關系?有何交往與遭遇呢?近日,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蘇學研究專家管成學,在參加完海南蘇東坡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后,又在海口詳情解讀了蘇軾與蘇頌鮮為人知的故事。
A
進士
同一個恩師
“一位是光照文壇的文學巨星,一位是中外推崇的科學泰斗,蘇軾與蘇頌是宋代最有影響的兩位偉人!”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蘇學研究專家管成學說。如今人們對蘇頌了解甚少,他1061年撰寫了《本草圖經》,是附有木刻標本說明圖的藥物史上的杰作之一,受到李時珍稱贊﹔他研制的水運儀象台,不僅在中國,在日本和英國的博物館都陳列著復制品。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李約瑟知道,蘇東坡是個大詩人,他有個詩友叫蘇頌。更有意思的是,蘇軾嘉祐二年(1057)進士,蘇頌慶歷二年(1042)進士,蘇頌比蘇軾大16歲,蘇軾比蘇頌中進士晚了15年。但湊巧的是他倆碰上了同一個考官,同—個恩師,都是歐陽修任主考官,都是歐陽修批閱的試卷。
當時譽滿天下的歐陽修,對蘇頌和蘇軾都是特別賞識,並且愛才殷切,寄以厚望。他對蘇頌試卷批語是:“才可適時,識能慮遠。珪璋粹美,是為邦國之珍﹔文學純深,當備朝廷之用。”對蘇軾的試卷評價也很高:“學問通博,資識明敏,文採爛然,論議蜂出。其行業修飭,名聲甚遠,臣今保舉,堪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
“歐陽修不僅賞識蘇頌的文章,還是蘇頌出仕后的長官。歐陽修病逝,蘇頌寫詩哀悼!”管成學說。
囚徒
同一個牢獄
元豐二年(1079)八、九兩月,因受同一件事牽連,蘇軾與蘇頌先后被捕入獄。該事件就是“熙寧三舍人事件”,起因涉及選才任官,當時震動朝野,風聞天下,寫入《宋史》,流傳至今。
熙寧二年(1069),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第二年頒布青苗法,實施中遭到非議。王安石的學生李定,經推薦從南方奉召到京,謊稱青苗法“民便之,無不喜者。”時任宰相的王安石將其推薦給神宗,神宗聽信其說法,要給他跳級升大官。
當時的蘇頌等三位中書舍人反對這項違背法制的任命,蘇頌堅持任官要經由吏部考核。最后,李定沒能任職御史台,而蘇頌也被撤了職。
蘇軾也反對新法,提出“結人心、厚風俗、存倫綱”,並在蘇頌被撤職后寫下詩文,稱贊他在“三舍人事件”中的高風亮節,表達了對其忠直守職的敬佩之情。
1076年,李定終於出任御史中丞,於是誣告蘇軾,查遍其所有奏章、詩文,找到一些對新法不滿的詞句,彈劾蘇軾“侮慢朝政,有不臣之心”。神宗輕信奏章,下詔逮捕蘇軾。蘇軾在湖州被捕,八月押至京師。九月,蘇頌也在被貶后被誣,從開封逮捕來京,兩人都被囚於御史台監獄。
蘇軾與蘇頌被囚禁的獄室,僅一牆之隔。李定等人刑訊拷打蘇軾的聲音,蘇頌聽得清清楚楚,他寫了許多詩並配注文傳給子侄們。管成學說,那些詩道出了他倆志氣和遭遇相同。
C
叔侄
見面認同宗
“蘇頌和蘇軾源流相同,有歷史依據!”管成學介紹說,他和蘇氏總會的負責人一起收集到1949年以前的100多部《蘇氏族譜》,查到蘇頌和蘇軾分別是蘆山派和眉山派子孫,前者在福建省同安縣的祖祠稱蘆山堂,后者的始祖蘇味道被貶為眉州刺史,兩派均是蘇武的父親、漢武帝時被封平陵侯居長安而葬的蘇建的后裔。
蘇軾和蘇頌相識交往是個巧合。嘉祐元年(1056),蘇洵攜蘇軾、蘇轍赴京師應試,第二年兩兒子同中進士,父子名動京師。
嘉祐五年(1060)二月,蘇軾、蘇轍為母親守孝期滿,又與父親一起進京,等待皇帝的任命,他們在西岡租房居住。而這時蘇頌改集賢校理、同知太常禮院,正在整理各類古籍,也剛剛在西岡買了房子。同在西岡,他們就見面認同宗,敘家譜,開始了聯宗之誼。
管成學說,通過蘇頌長孫蘇象先所著《魏公譚訓》可知,是蘇洵主動找蘇頌認了同輩本家,開始了蘇頌、蘇軾叔侄情深意切、歷盡風雨的交往。他們在京師西岡比鄰而居約8個月。深秋時,蘇頌被任命為颍州知州,離京赴任。同年十一月,蘇軾被任為鳳翔簽判,也離開京師。
D
品格
珍貴的遺產
“蘇頌與蘇軾生活的時代是風起雲涌、驚濤迭起的時代,政府官員大起大落,寵辱無常。但是,他倆相知相許,推心置腹,終生不渝!”管成學說,蘇軾對宗叔推祟備至,終生敬仰,蘇頌稱宗侄詩文高妙絕倫,世無匹敵,他倆不管在順境逆境都是聲氣相求,一直互相贊賞,相互激勵。
蘇洵找蘇頌認了同宗六年后的1066年,病逝於京師。蘇頌親自赴喪,應蘇軾之邀,作挽辭。元豐七年(1084),蘇頌母陳夫人病故,他在維揚服喪,蘇軾聞訊趕去吊喪,撰挽詞。
元祐元年(1086),神宗病逝,哲宗繼位,高太后掌政。蘇頌、蘇軾都進人了政治的上升時期。蘇頌一直升到宰相,蘇軾回京任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侍讀等職。
1093年9月,高太后卒,哲宗親政,啟用章惇為相,以“紹述熙豐”為名,貶斥元祐老臣。蘇軾先貶惠州,后謫儋州(海南島)。當時蘇頌已78歲高齡,居潤州(今鎮江)為父母守墳,因皇帝批示才幸免被彈劾。1101年5月20日,82歲高齡的蘇頌病逝,當時蘇軾正在北返途中。而蘇軾因—路勞苦,病不能起,便派幼子蘇過趕去吊喪。當蘇頌的子孫回謝蘇軾時,他病情已十分嚴重。
“一個多月之后,蘇軾也醫治無效,病死於常州。”管成學說,宋代的兩顆巨星,在兩個月內,相繼隕落。
(來源:海口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