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惶龐麥郎:個體之外的社會“驚惶”
1月14日《人物》雜志一篇名為《驚惶龐麥郎》的文章被熱轉。這是第一篇全面揭秘龐麥郎的文章,裡面的那個龐麥郎讓人震驚詫異。可隨后龐麥郎本人通過媒體獨家回應稱這篇報道胡編亂造。這一事件因雙方說法不一,快速發酵,引起了眾多網友和微博大V的討論,這次事件究竟是在消費一個有心理缺陷的病人,還是在客觀殘酷的反映社會時代病?
(綜合《人物》雜志等媒體報道)
有人說,龐麥郎是社會的棄兒,但其實未必。因為一旦稱之為社會棄兒,其實就在潛意識裡設置了這類人物只是“少數另類”的前提。然而,別忘了,在成為“職業歌手”約瑟翰·龐麥郎之前,龐麥郎只是來自漢中農村一個干不了電工、貼地磚這樣的技術活,覺得搬磚吃力,而隻能到KTV切水果的入城年輕人。雖然后來的經歷堪稱極端,但擁有這樣“底色”的年輕人,絕非是孤例,相反,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
將記者的“揭露”式採訪稱為是有意消費有著特殊經歷和人格形態的龐麥郎,或扣帽子之嫌,但較之於有目的的消費,這一新聞呈現的更大欠缺或在於,對於明顯具有“消費”嫌疑的採訪效果卻不自知,這或者已經說明當下社會文化中的某種觀念隔閡的“不漏痕跡”。而當一個群體已經被視為是天然的可供作消費的對象,無疑是可怕的。
龐麥郎的經歷正証明這種觀念隔閡的現實性。改英文名,自稱為台灣人,隱瞞年齡為90后,與其說是一種自欺欺人,不如說是較之於更多的造假者,他隻不過是連造假都顯得如此拙劣和露骨,但盡管如此,依然傾盡一切去迎合某種被定格的社會潮流與成功標准。而近乎於自欺的自負,成為他用來對抗這種落差與外界審視的唯一武器。也可以說,以他為代表的某個群體,一旦要求去跨越自身所屬的階層,一開始就注定要背負淪為“笑料”的冒險。
龐麥郎的成名作《我的滑板鞋》的官方MV,被包裝為極具魔幻現實主義風格,“講述了龐麥郎成名后的現實與夢幻人生,刻畫出小人物對於音樂的追求與夢想”。但經由這則報道,人們卻發現這個被更多小人物視為“追夢者”榜樣的勵志者,在另一種主流標准中,卻是另一部分人的談資與笑料,這或是“驚惶龐麥郎”所呈現的社會的驚惶一面。正如觀察者所言,嘲笑龐麥郎太容易,理解龐麥郎太艱難,而正視並理解以龐麥郎為“底色”的這一群人無疑更難。□朱昌俊
(來源: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