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王學兵以誠相待,少有人能懂得演員的苦。眾星拱月?山花爛漫?更多的時候,其實只是野草春風——逢不到春風,就要自己鼓,卻也未必能掌控風往哪個方向吹。
《將愛情進行到底》這部上世紀90年代末的偶像劇,捧紅了李亞鵬和王學兵,兩人至今是好友。最近最勁爆的緋聞是范冰冰和李晨好了——作為唯一被范冰冰承認過的前男友,王學兵很實在得回復:“我和他倆都認識,我去問問,如果是真的,當然祝福。”此前,王學兵還與另一位同樣有實力有追求的男演員陳建斌合組了一個電影公司,名為“業余時間”,制作的第一部電影《一個勺子》在去年台灣金馬獎上拿了不少獎項,其中陳建斌還得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人導演”。此前之前,王學兵還與廖凡、桂綸鎂合演了《白日焰火》——這部讓大眾開始關注的小眾文藝電影,使得廖凡攀上了演藝事業的高峰——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至少要有仰視高尚的姿態”
最近一年,王學兵的事業關注點,回歸到了話劇。他從3月4日起,會在人民大舞台亮相,主演《人民公敵》。這出由挪威戲劇大師易卜生編劇,北京人藝林兆華導演的話劇,當下上演也頗有意義——哪怕成為“人民公敵”,也要敢於“說真話”、“講道理”,因為“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獨的人。”這一次,王學兵是主角,已經在北京看過首演的記者說,王學兵的演技,是全劇最大的亮點。
“接到大導的邀請很激動,他沒有忘掉我”,王學兵十分尊重林兆華,“他是中國最有個性的導演,而且他的太太是我大學裡的主講老師。”距離上一次演話劇,已有17年之久的王學兵回憶,自己在中戲表演系的主課其實就是話劇表演。只是當1994年畢業的時候,京城舞台流行“荒誕派”,怎麼會排現實主義?拿到《人民公敵》劇本后,他就覺得很棒,“不像有些劇本,要靠演員自己去尋找人物邏輯的合理性”,“可以演得純粹,可以比較徹底的釋放。”
在《人民公敵》中,他飾演的是一位醫生,指出了公共浴室的水源被污染,會損害大家的健康,卻因為各種別有用心的勢力糾集,在市民大會上被誣陷為“人民公敵”。“好的劇本,不需要復雜的形式,隻要堅持真理就夠了”,王學兵分析這個人物時說,“固執的人有局限性,但是要努力去做一件對的事情,但很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中途放棄了。”“雖然,我不可能馬上就像這位醫生那麼高尚,但是我們至少要有一種仰視高尚的姿態。”
“先有意願就會注意到機會”
王學兵說的話有時候特別哲理,有時候則很柴米油鹽。他坦承,17年后來演話劇是因為,“剛畢業那會兒,覺得演話劇還不能滿足生活以及被認可的需求,”在另外一個場合他說得更直白些:“因為賺夠錢了”。
在影視圈裡跌打滾爬得做演員,讓他深切得覺得:“影視的成功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似乎成功了,但卻很模糊﹔有時候花了很長時間,卻沒有好的效果﹔有時候成片與你拍的時候完全不一樣……”“隻有話劇,從選擇劇本到最后演出,是可以預見其效果的——因為,僅話劇的劇本,就是深思熟慮出來的。”
“要是自己先有了意願,就會注意到機會,”他是這樣總結自己被林兆華“發現”的過程——因為大導看了《白日焰火》,覺得他身上有著“黑色幽默”。說不緊張是不可能的。重返舞台之初,他也多少會有些擔心失敗,況且劇本給予的隻有文字,“要表達清楚沒那麼容易”。偶爾,他也發現劇本個別地方的邏輯不夠縝密,於是向林兆華求教。大導回答,“這個醫生不是理論家,只是想告訴大家正確的事,如果太縝密就是推理劇、偵探劇了。關鍵是呈現出怎樣的一個人,才最重要!”因此,他覺得“放鬆得去表達,就會有個性的抒發。”
他“放鬆的第一步”就是外形。他琢磨著有著科學家精神的外國醫生,應該看起來比較像愛因斯坦。於是,他就燙了一個爆炸頭,留了小胡子,看上去仿佛被歲月打磨出風霜的樣子。這個與他以往造型完全不同的模樣,果然引發話題——當爆炸頭還有點短的時候,大家看到他會說:“咦?陳奕迅哎!”
話劇《人民公敵》與王學兵簽了60場的巡演合同。從上海起,一直要延續到8月去台灣。他覺得凡事淺嘗輒止沒啥意義,“可能實際演出的場次更多,這趟全國巡演更像是一場旅行,從體驗的質量上來講,能讓你真的了解一個行當,一個個地方。”他也希望從頭到尾、由表及裡地鑽入一個領域。
“做任何事都不耽誤做演員”
王學兵興趣廣泛得像個純然的孩子,他甚至不避諱自己5年前熱衷於喝酒,遍嘗百釀,“后來發現電腦也很有趣,就不喝酒了。”他也不避諱自己被侄子質問:“家裡怎麼一本書都沒有?”“沒有書不等於我不想獲得知識。如今獲得知識的方式各式各樣,並不拘泥於書本。行萬裡路的話,也許可以替代讀萬卷書。”
“我並不在乎自己比昨天更紅多少,我只是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與世界親近。”對於自己並不太清晰的“定位”,王學兵並不以為然。他在把影視圈裡掙來的錢,還投入了一個音樂公司,半年裡錄制了四五首歌,如今也運營正常。“業余時間”——這個電影公司的名字,更能體現他和陳建斌對待演藝圈的態度。“在業余時間裡,我們可以運用已有的平台、人脈,再去創造一些我們覺得有意思,而不是電影工業覺得有錢掙的作品。”《一個勺子》的攝影團隊,也是張藝謀的攝影班底。這出也帶著黑色幽默氣質的鄉土題材電影,今年會上映,但他也不清楚是否會“賣座”,“中國電影的行業,不應該去猜測觀眾要什麼,有時候連觀眾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除了演員,他還自己寫劇本、創作並演唱歌曲、搗鼓電腦,並且熱心各類公益事業——自2002年開始連續12年擔任中國法學會“反家暴網絡形象大使”﹔連續擔任2004年雅典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兩度傳遞奧運聖火。同時,他還擔任過多個公益慈善項目的宣傳員和形象大使,並榮獲多個公益獎項和“愛心大使”稱號……
他還自己拍攝過兩個微電影,算是導演作品。2012年,王學兵首次擔任導演執導的微電影《堅定的錫兵》榮獲第24屆哈爾濱冰雪電影節觸電單元“導演風格大獎”。去年1月,他還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名為《等待DIDA》的視頻短片,短片內容是他陪伴新婚妻子赴美待產生子、到孩子逐漸長大的內容。他還順帶感謝了微博:“因為有了微博,我開始把平常的念頭都隨手記下來,慢慢發現,自己不算是很內向的人,是個很願意表達的人。”
他已經是演員界裡的“數碼達人”,時常把自己拍攝的短片、MV放到網上與人分享。在印度拍完電影的慶功宴,被他剪輯成MV《My life is a party》(我的生活是個派對),第一個鏡頭就是他一手拿著自拍的攝像機,一手拽著同伴一起躍入泳池深處。有動如脫兔的鏡頭,也有靜如處子的畫面——只是把鏡頭架在德國柏林住所的窗台,拍攝24小時裡靜止的建筑物和流動的風雲變幻。他還制作了幾支專業水准的MV,發了一張單曲《蜜雪兒de冒險》。
不過,他始終覺得,今后涉及最多的還應該是做演員。“我是職業演員,有時候可能未必喜歡這個角色,可能去干些其他事情”,話鋒一轉,他又繞回來,“不過,做任何事情都不耽誤做演員。”生活經歷愈加豐富,賦予角色的層次和內涵就更加豐富。
“做演員會的東西越多越好,要不然你演什麼呢?”
“孩子和工作是甜蜜的負擔”
DIDA是他孩子的名字,不過1歲左右,已經隨著媽媽和姑姑一起,隨著王學兵一起巡演。初為人父的王學兵覺得,雖然辛苦一些,但是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也怕萬一離開孩子時間長的話不認得爸。
看著孩子,他覺得——“隻有孩子,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完完全全需要我的人”,“我現在坐車都一本正經系上安全帶了”。而且,有了娃之后,他對這個世界就想得越來越多,言行變得柔軟:“顧忌,是好事,無所顧忌是危險而且無意義的。”
有了孩子,“生活變得麻煩,但是也是甜蜜的。這就像工作一樣——任何工作,也都是甜蜜的負擔。”他解釋道,如要對工作負責,就會感覺有負擔,但是改變、提升了自己,就感覺到了甜蜜。
他還把猶疑、迷茫、困惑、矛盾的情緒,注入自己作詞、主唱並主演的MV《我們怎麼辦》裡。在有點抒情、有點慵懶、有點跌宕、有點傷感的搖滾調調裡,他唱到:“哪一天會晴朗呢,太陽不出來,我們怎麼辦﹔理想還遙遠嗎,我不知道﹔那彼岸怎麼也到不了,我們怎麼辦……”
這首長達8分鐘的MV,落幅畫面是王學兵音樂公司的的“口號”:“盡量學好,堅決無聊。”王學兵,又名王學好。 朱光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