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博物院院長塔拉:博物院應是一部“百科全書”

2015年01月26日07:28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內蒙古博物院院長塔拉:博物院應是一部“百科全書”

   原標題:博物院應是一部“百科全書”

躍馬時空臨展主題活動走進校園

   內蒙古博物院成立於1957年,2008年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外觀氣勢恢宏,線條流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現代美感,是內蒙古與呼和浩特市標志性精品建筑之一。它將鮮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點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突出反映草原民族的歷史進程,生動展示當代內蒙古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成果,是濃縮了中國北方億萬年生態變遷、幾千年草原文明史話和當代內蒙古發展的一部“百科全書”。

   在這座文化氛圍極濃的院落裡,內蒙古博物院院長塔拉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創新方式展示草原文化

   “免費開放以來,內蒙古博物院推出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社會教育活動,平均每3天就有一個活動,力求做到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增強博物院的親和力,提高觀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得到了觀眾的廣泛贊譽。”塔拉告訴記者,內蒙古博物院注重整合文物和展品資源,根據社會教育形勢與任務的需要,在做好平時展示講解工作的同時,突出重點,集中主題,分設專題,力爭使這些主題教育深入人心。

   “在民族文化強區建設中,內蒙古博物院突出文物特色,集中草原文化主題,著力打造草原文化社會教育品牌。通過主體和專題陳列展示,開展相關宣教活動,開辦主題講壇,大力宣傳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的悠久燦爛文化,對傳播草原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塔拉說。

   為了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象展示,內蒙古博物院推出了民族禮俗、禮儀演示活動,通過民族歌舞、民族服飾、馬頭琴等表演和敬獻哈達禮儀展示等活動,使觀眾不僅享受到高品質的文化盛宴,同時也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絢麗風採,親身體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把一些民族特色歷史文化內容,通過動態展示方式,生動形象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更深入地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塔拉說,在介紹蒙古族象棋時,由真人扮演棋子進行大型蒙古象棋對弈情景演示,還有請民族技藝傳承人現場展現蒙古族服飾、勒勒車及鄂溫克族樺樹皮制作工藝的全過程。

   為了創新教育形式、豐富教育手段、擴大教育內容、提升教育水平,內蒙古博物院與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內蒙古文化廳聯合創辦“博苑講壇”。“博苑講壇”依托內蒙古博物院文物資源優勢、區內外專家學者優勢以及科學研究成果優勢,以專家專題講座、觀眾互動研討及觀眾現場交流討論等形式,達到深化教育的目的。2012年,“博苑”講壇被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命名為自治區“文化宣傳品牌”,成為第一批十大宣傳文化品牌之一。

   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2008年3月,內蒙古博物院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近年來,內蒙古博物院在弘揚中華文化、地區民族文化過程中,加強基地建設,突出基地特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深入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強化社會教育功能,促進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博物院專門設置了內蒙古革命展廳——‘草原烽火’,宣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烏蘭夫為代表的各民族革命志士英勇斗爭建立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的光輝歷史,在弘揚全區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精神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塔拉告訴記者,在“草原雄風”展廳,以民族特色為主題,陳列各民族精美文物,廣泛宣傳內蒙古各民族歷史文化,突出反映了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相互融合、互相學習、共同發展,誰也離不開誰,宣傳內蒙古各族人民對祖國統一和對中華文化的突出貢獻,進一步增強了民族大團結的思想意識。

   內蒙古博物院還專門設立“高原壯闊”展廳,展示了內蒙古多彩的地理地貌、壯闊的魅力草原、雄渾的林海奇觀、神奇的大漠韻律和豐富的動植物世界,激發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增強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地下寶藏”展廳向國內外觀眾介紹了內蒙古及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良好的開發前景,增強了外來投資者在內蒙古投資創業的興趣,同時也增進了少數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進一步融合與發展。

   內蒙古是神舟飛船降落的地方。“內蒙古博物院專門設立的‘飛天神舟’展廳,向廣大觀眾宣傳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介紹內蒙古各族人民支持我國航天事業所做出的特殊貢獻,成為一個獨特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塔拉說,“草原雄風”“風雲騎士”等展廳則系統地介紹了從70萬年前河套人開始的我國北方民族發展史。“特別是中華第一龍、第一鳳的陳列,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增強了觀眾民族團結的意識和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他說。

   多措並舉讓文物“活”起來

   塔拉告訴記者,內蒙古博物院在全國率先打造了全國首家全數字化、高集成度的流動數字博物館,並於2013年“國際博物館日”在呼和浩特首次展出,之后陸續在內蒙古其他盟市開展了流動數字博物館“進六區”(即進校區、進營區、進牧區、進農區、進社區和進革命老區)活動,累計展出130場,參與觀眾5萬余人次。“流動數字博物館以理念創新和科技創新彰顯魅力,成為內蒙古博物院服務基層群眾,落實文化惠民的重要舉措,也成為滿足公眾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手段。”他說。

   “我們不僅利用數字技術將展示空間最大化,還通過流動展車的形式讓‘展覽跟著觀眾走’,觀眾不用隔著玻璃俯身觀看,不必樓上樓下更換場地,更不用為看不到細節而感到遺憾。”塔拉說,很多觀眾都不敢想象40多平方米的車廂裡能裝載數百件大大小小的文物,僅僅通過幾台計算機和觸摸屏就能打開一個豐富多彩的展示空間,各種數字文物能快速變更重組,形成不同主題的數字化展覽,不僅讓觀眾一飽眼福,也實現了他們零距離“觸摸”文物的夢想。

   塔拉告訴記者,內蒙古博物院正在全力推進博物館理事會制度改革。將在深入調研、廣泛論証的基礎上,通過全局協調、問題倒逼、先易后難的方式,建立和推行博物院理事會制度,逐步形成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院建設的新格局。“立足博物院藏品特色,爭取再推出1至2個影響久遠、社會叫好的草原文化展覽﹔圍繞觀眾精神需求,引進更多短小靈活、觀眾喜愛、思想深刻的臨時展覽。”他說。

(來源:中國文化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4. 在新長征路上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5.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