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畫魚各不同 文人精神在其中

2015年01月29日07:58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名家畫魚各不同 文人精神在其中

   原標題:名家畫魚各不同 文人精神在其中

南宋 無款 《春溪水族圖》

明 繆輔 《魚藻圖》

清 八大山人 《魚》

清 郎世寧 《畫魚藻》

   目前,台北故宮博物院為迎接新年正推出“年年有余——畫魚名品特展”,展出其院藏歷代畫魚名作,從宋代畫院劉寀到清代郎世寧的《畫魚藻》直至近代齊白石的《長年大貴》一共17組作品,寓意年年有余。“從農耕社會走出來的‘魚’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和藝術上的精神符號,雖然此次展出的作品,幾乎都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魚藻圖’,但這批畫因年代不同、技法有別,也顯示出不同趣味,”中國美術館副館長、藝術批評家梁江評價道,“這個展覽從一個有趣的角度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解讀中國文化的案例。”

   以魚入題取其吉祥寓意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魚是一個美好的意象,“魚藻圖”也成為中國繪畫中常見的題材。探其原因,魚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有生殖繁盛、福澤綿綿的含義,后世更取“魚”的諧音“余”,迎合人們向往生活富余、安定的心理,而在文人士大夫的心目中,魚悠游自在,是精神自由的象征。梁江解釋說,“我們從農耕社會走過來,最開始是漁獵生活,魚可謂是與人類生活最早建立關系的動物之一,所以在中國的藝術史上,有關魚的圖像非常早,也非常多。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彩繪、先秦帛畫以及漢代的畫像石、魚瓦當上,都已有魚形圖像。在文學上,《庄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中一段關於‘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和‘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辯論,更是眾所周知﹔而到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中國的古聖先哲們開始將魚當作一種精神符號來談論。”因此,繪畫中以魚入題,美學內涵不外乎二:一取其吉祥之意﹔二取其自由的象征。

   古代畫魚

   力求其活潑情狀

   歷史上畫魚的名家很多:據記載,五代后唐時,有袁羲善畫魚,能“窮其變態”﹔宋時有徐白、徐泉、徐易等人專門畫魚,元、明、清三代也都有以畫魚而著稱的畫家。不過梁江介紹說,早期有關魚的繪畫流傳下來的比較少,花鳥畫在宋代才受到重視,成為成熟、獨立的門類,“宋徽宗時編撰的《宣和畫譜》將中國的繪畫題材分為十門,魚龍名列其中,可見宋代皇室對魚的喜愛。”宋代因此不乏傳世的畫魚名作,其中劉寀最為著名,其長卷《落花游魚圖》,以工筆設色的方式描繪水中游魚,或成群穿波,或橫流而過,水上花葉繽紛,水下藻荇飄蕩,呈現出宋畫如詩的境界。在本次展覽中的《群魚戲荇圖》也被認為是深得劉寀風格的作品。另外,展出的宋代馬和之《清泉鳴鶴》則以寫意法,簡單數筆即描繪了小魚群嬉戲游玩的活潑姿態。

   可以說,在畫魚時,藝術家普遍強調一個“活”字,《芥子園畫傳》中的“畫魚訣”提到:“畫魚須活潑,得其游泳象。見影如欲驚,噞喁意閑放。浮沉荇藻間,清流姿蕩漾。悠然羨其樂,與人同意況。若不得其神,隻徒肖其狀。雖寫溪澗中,不異砧俎上。”強調畫魚要畫出魚在水中悠然自若,否則就與砧板上的食材無異。如展出的清代華喦《群魚戲藻圖》,圖中群魚在水草中自在游弋,最大的鲇魚先以淡墨圈定輪廓,再用色、墨交互敷染,呈現水彩畫般淋漓的效果,加上極具動態的觸須,足見功力非凡。

   八大筆下之魚張口無聲卻驚世駭俗

   在畫魚名家中,風格奇崛、最具個性色彩的當屬“清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八大山人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他筆下的魚、鳥、鷹、雁、雞、鴨,造型簡括夸張,顯得怪誕,尤其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所謂“失群強項傷心鳥,張口無聲瞪眼魚”,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魚、鳥造型,表現出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個性﹔在構圖上,也常常讓人覺得突兀、怪異,比如在一幅畫的中央隻畫一條魚、一隻鴨、一隻鳥,這樣的構圖一般人很忌諱,但八大山人敢於這樣做,無所顧忌。有人統計過,他的畫中僅僅畫一隻動物的作品就有約50幅。

   這種驚世駭俗的風格,通常被解讀為畫家作為明朝皇室后裔在明朝滅亡后的身世感傷和亡國悲憤,才會如此怪異冷峻、一派淒涼。梁江解釋說,“八大筆下,不僅魚和鳥是他個人化的精神符號,他也用鶴、鹿等各種動物,來表現亡國之痛、心靈創傷。因此解讀八大的魚,既要看到他是出色的藝術家,蘊含高超的繪畫技巧,更要看到其中晦澀的政治寓意。”梁江舉例說,比如其著名的三段式構圖畫作《魚石圖卷》,專家們通過其畫面和題詩進行解讀,將黃頰魚比喻為清兵入關,將鯉魚隱喻兵戈相見,將未出現鳥兒的天空聯想到明朝滅亡等。

   畫魚旨在追求清淨的精神家園

   但對於八大山人畫中晦澀的政治隱喻,不少研究專家指出,不應“過度闡釋”。“假定八大是一個整天嚷著要恢復皇室正統、恢復錦衣繡食生活的人,這樣的八大,我們又能親近幾分?八大將他的遺民情懷,化為清淨精神的追求﹔將他的故國情思,裹進人類命運的扣問之中。”因此,對於同樣的這幅《魚石圖卷》,北大教授朱良志則從生命體驗出發,認為這幅畫中的山、海、魚、石之類的凡常之景都不是外在物象,而是八大要借以展現人在浩瀚宇宙中的地位,因此八大筆下的魚,不描繪其快樂,不表現其逍遙,而是“一條橫覺太空、超然物表的魚,是一條不來不去、不將不迎的魚”,“人們習以為常的花、木、鳥、魚,在八大的筆下被陌生化,表達了出人意表的精神”。學者蕭鴻鳴也表示,八大山人獨有的風骨雖與其遺民身份和生存經歷有著密切關系,但不能刻板地用某些用圖解和望文生義的方式去解構,他是將自己的思想、情感隱含其中的。

   而這也正是文人畫的魅力所在:藝術家敢於超越客觀世界,沖破藝術上長期的實用主義枷鎖,將模仿自然、表現外部世界提高到表現書畫家的精神世界上來。梁江揭示道:“宋代文化的總體特征是格物、致知,強調‘物理’、‘物性’,在宋徽宗的提倡下,畫工們都重視寫生,創作態度極其嚴謹。比如宋徽宗觀察到孔雀登高時必先舉左腳,若先抬右腳就是畫錯了﹔而到了文人畫、到了八大山人這裡,則強調心理、心境,強調個人情感。”

   此外,在筆墨特色上,梁江認為,八大山人並不過分強調墨色的豐富變化,其筆和線條上的功夫給人的啟迪要勝過墨,“石濤長於墨法,八大長於筆法。八大山人用線、用墨比較重拙,筆的力度力透紙背,最讓人激賞。”

   郎世寧中西合璧

   強調立體感

   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中國畫畫魚貴“活”,這也是中西方畫魚的差異。因此,梁江特別提醒,要注意本次畫展中郎世寧的一幅經典之作《畫魚藻》,體會“中西合璧”的畫魚之法:池中游魚取材構圖純為中國傳統式樣,但以強調光影與立體寫實的西洋畫法為之,充分表現魚尾和背部鰭條的立體感,又以白粉表現魚皮受光照射發亮的質感,“中國畫裡的魚藻圖,將魚與水藻一起,放置於真實的自然環境裡,一個生動、自由的自然狀態,因此魚要畫得生動,畫出自得其樂之感﹔而西方靜物畫中的魚,畫家是把魚當作菜肴,當作食材,是標本。但來自意大利的郎世寧,作為清代宮廷畫家,其‘中西合璧’的畫法明顯不同於同時期的清代畫家,盡管畫中做了很大的折中,盡可能保留和融合中國的技法和元素,適應中國的審美趣味,但其難度完全不亞於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大家。”但梁江也發出感嘆,“郎世寧作為清代非常重要的畫家,將西方的技法引入中國,引發了中國繪畫藝術的一次變革,但我們至今對他的評價和研究都不夠深入。郎世寧的風格得到宮廷的青睞,反而民間、文人對其印象比較負面。”

   齊白石畫魚

   既民間又文人

   八大山人這種畫魚的方法受到世人的青睞,很多名畫家都喜歡模仿他畫的魚,比如大畫家齊白石。齊白石摹習八大山人,學其魚、鳥造型、對其從民間畫家向文人畫家轉變時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變法時期,齊白石丟掉了八大的風格。有人分析,其拋棄動機有二:一是為迎合世人賣畫﹔二是兩人在身世、氣質、教養、傳承方面幾無共同處,齊白石取其滋養,蛻其軀殼,是明智之舉。總之,齊白石筆下的魚更加寫意,他的花、鳥、昆虫,既有民間的鮮活明艷,也具文人氣息情趣,雅俗共賞。因此,當現在還有許多畫家熱衷於畫“白眼”魚、“白眼”鳥時,梁江提出批評:“八大的魚隻屬於八大,其技法與他的歷練、個性、心境、情懷息息相關,從精神到筆墨都屬於他個人,是不可復制的,很多模仿前輩、在大師身后討生活的人,並沒有真正的創造力,他們不過學到一點皮毛,並不能貢獻出更新鮮的東西。”

(來源:廣州日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4. 在新長征路上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5.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