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遼西醫巫閭山裡隱藏著一座幽深的遼代古墓,家喻戶曉的蕭太后蕭綽就葬在這裡。據《遼史》記載,遼代20位皇妃中,蕭氏后妃多達18位,和蕭綽一樣攝政的“蕭太后”有4位。她們或果決勇猛,或開明機智,或冷酷無情,或剛柔並濟,在契丹王朝200多年的歷史中,影響了遼的政治氣候。
“斷腕皇后”蕭平奠基遼政權
有句話叫做“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個聰明的女人”,建立契丹王朝的耶律阿保機身邊就有這樣一個勇猛而又富有韜略的皇后,她叫蕭平,原名述律平,“平”是她的漢名,小字“月理朵”。述律平不僅嫻習軍事,而且智勇雙全、謀略過人,在阿保機創建國家之時,她功勛卓著,可謂巾幗不讓須眉。
14歲時,述律平嫁給耶律阿保機。婚后第九年,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族最強大的迭剌部酋長,她開始跟隨丈夫四處征戰、出謀劃策,為耶律阿保機部落的壯大立下汗馬功勞。
從事宋遼金史研究的渤海大學副教授肖忠純說,述律平跟隨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時東征西討,是阿保機不可或缺的參謀與幫手。
《遼史》記載,崇尚中原文化、以漢高祖劉邦自詡的阿保機把述律平比作漢相蕭何,於是賜“蕭”姓為述律家族的姓氏,定蕭家世代為皇后,述律平遂改為蕭平。
公元913年,耶律阿保機出征平叛奚地之時,蕭平親自率軍在西南地區的“黑山”駐守,面對叛軍圍攻,她勇敢抗擊並取得勝利﹔公元916年,她又親自帶領自己手下2萬 “屬珊軍”擊潰叛軍,奪回象征可汗地位的“旗鼓”以及象征祖先的“神帳”,保住了耶律阿保機的部落聯盟領袖之位,助推耶律阿保機登上帝位。
公元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突然病逝,堅毅的蕭平強勢地拉開她攝政軍事、國事的序幕。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肅勇說,聽到耶律阿保機病逝的消息后,契丹各部落及皇室諸王密謀借機奪權,蕭平站在丈夫棺木前召集大臣問話,她巧借緣由把威脅統治的文武重臣統統砍了腦袋,為太祖殉葬。
此時,一個叫趙思溫的漢臣不滿她的行為,讓她也去殉葬,她不由分說揮起金刀,毫不遲疑地將自己的右手齊腕砍下,鎮定地命人將這隻手送到阿保機棺內代自己“從殉”。
自此,蕭平在百官中樹起絕對權威,也留下了“斷腕皇后”的稱號。
“攝政太后”蕭綽開啟遼盛世
在遼國歷史上,眾所周知的攝政“蕭太后”大都認為是蕭綽,她的確統治契丹王朝長達27年之久。蕭綽小字燕燕,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遼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帶領遼朝進入了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
公元970年,蕭綽的父親在隨遼景宗前往閶山 (今遼寧阜新地區)行獵時不幸被刺殺。父親之死讓年僅17歲的蕭綽迅速成熟。
據《遼史》記載,由於身體不好,遼景宗默許遼國的一切日常政務都由蕭綽獨立裁決,每次遇到重要的軍國大事,她都召集各族大臣共商,最后綜合各方意見再作出決定。在蕭綽的努力下,遼國軍事日漸強盛,蕭綽的地位逐漸升到與遼景帝等同。
公元982年,35歲的遼景宗病卒,在遺詔中將遼國交到了29歲的蕭綽手裡。此時,長子耶律隆緒年僅12歲,幼主年少,國家多難,宗室親王勢力雄厚,政局十分不穩定。意識到事態嚴重的蕭綽上演了一出 “苦情戲”,她在大臣耶律斜軫和韓德讓面前流淚表達出自己和兒子的無助,在確定得到兩位重臣的同情和支持后,蕭綽開始一邊加強邊防,一邊嚴管內政事務,採取措施奪去宗室貴族兵權,遼國內部奪位隱憂逐步解除。
在年僅12歲的兒子耶律隆緒繼承皇位之后第二年,“母以子貴”的蕭綽被封為 “承天皇太后”,並臨朝稱制,總攝國家大事。在重臣的輔佐下,蕭綽對遼國的制度和風俗實施改革,遼國逐步從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制轉化,契丹族與漢族之間的關系改善,遼國內政呈現一片興旺景象。
公元986年,北宋對遼國發動戰爭,歷史上稱為“雍熙北伐”。面對宋軍三路來襲,蕭綽親披戎裝上陣,大獲全勝,評書《楊家將》的故事便發生在此期間。
公元1004年,遼強大后,蕭綽帶領遼聖宗耶律隆緒和韓德讓,率20萬精銳部隊南征宋朝,兩個月的時間就攻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陽),后與北宋達成“澶淵之盟”,結束雙方多年爭戰,彼此進入了長達百余年的和平發展時期,遼在蕭綽的攝政下迅速強大。
“野心太后”蕭耨斤殘暴統治4年
在遼代歷史上,攝政的“蕭太后”不僅有蕭平、蕭綽這樣才能卓越的佼佼者,也有才能平庸的殘暴者,蕭耨斤便是其中之一。
蕭耨斤是遼聖宗耶律隆緒的嬪妃,她原本長得凶狠丑陋,盡管遼聖宗因為她的皇族身份娶了她,但開始並不把她當做妃子,甚至讓她到母親那裡當宮女。可奇怪的事情突然發生,傳說蕭耨斤無意中吃了一種雞狀的神藥,此后竟變得美麗動人。發現蕭耨斤的變化后,強勢的蕭綽命令兒子耶律隆緒與其同房。
公元1016年,蕭耨斤生下了遼興宗耶律宗真,從此她變得傲慢無禮,野心勃勃,不僅多次陷害皇后蕭菩薩哥,還暗中收羅親信,壯大自己勢力。公元1031年,遼聖宗病逝,蕭耨斤的兒子遼興宗即位,立蕭菩薩哥為皇太后,尊為齊天皇太后,蕭耨斤為太妃。
蕭耨斤很不滿意這樣的安排,她偷偷把遺詔藏起來,並自立為皇太后,竊取軍政大權,開始實施殘暴統治。
公元1032年,蕭耨斤自上尊號,並追封曾祖為蘭陵郡王,父親為齊國王,所有弟弟都被封王,還讓40多個奴仆也當上了高官。為了除掉蕭菩薩哥,她誣陷蕭菩薩哥與其弟謀反,蕭菩薩哥的兩個兄弟被處死,蕭菩薩哥也自盡身亡。蕭耨斤還殺死囚禁蕭菩薩哥的衛士100多人和貴族大臣40多名。
不到一年時間,蕭耨斤幾乎把承天皇太后蕭綽與耶律隆緒的封建化改革措施全部廢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
隨著蕭耨斤的權力欲望膨脹,她把大兒子遼興宗的一舉一動都置於自己控制之下。即便如此,她仍擔心遼興宗親政后會剝奪自己的權力,企圖廢掉遼興宗,另立自己的小兒子耶律重元。公元1034年,忍無可忍的遼興宗下旨廢母親蕭耨斤為庶人,蕭耨斤攝政4年的殘暴統治終結。
“溫順太后”蕭撻裡率兵平內亂
蕭撻裡,小字撻裡,遼興宗即位后,蕭撻裡入宮為妃。
蕭撻裡是遼興宗的第二任皇后,也是遼代攝政痕跡最不明顯的一位“蕭太后”。
據《遼史》記載,蕭撻裡性格溫順、待人寬厚、容貌秀美,不僅能歌善舞,還能獵殺猛獸。盡管文武雙全,但蕭撻裡並不貪戀權力,攝政也僅是為穩固兒子的統治地位。
公元1032年,蕭撻裡生下遼興宗的長子查刺。公元1035年,在第一任皇后被廢之后,蕭撻裡被立為皇后。遼興宗病逝后,長子耶律洪基即位,蕭撻裡被尊為皇太后。
公元1063年,盡管遼道宗即位后重用叔父耶律重元等人,但耶律重元與兒子一直想奪取地位,統治集團的內部爭斗趨於激烈。此時,耶律重元打算誘使遼道宗出獵趁機與兒子一起將其刺殺,繼而奪位。
一位叫耶律良的人暗中發現了這個陰謀,他偷偷告訴了蕭撻裡,蕭撻裡轉告遼道宗后,遼道宗並不相信。此時,蕭撻裡洞若觀火,她明白此事十分嚴重,事不宜遲。
為了幫助兒子守住政權,在遼道宗遲疑的時候,蕭撻裡親自率領部隊深入敵人陣地,臨危不懼指揮將士作戰。由於指揮有方,最終平息了叛亂,穩定了遼道宗的統治局面。
《遼史·后妃傳》記載,“遼以鞍馬為家,后妃往往長於射御,軍旅田獵,未嘗不從。如應天之奮擊室韋,承天之御戎澶淵,仁懿之親破重元,古所未有,亦其俗也。 ”
相比於同時代的中原王朝政權,契丹女性善騎射,社會地位較高,文治武功皆擅長,這也許是與中原王朝皇后的最大不同。□本報記者/張 瑜/周仲全
契丹是騎馬打天下的民族,契丹騎兵驍勇善戰,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排斥文化,漢文化對遼的影響是巨大的。統治中國北方后,他們開始崇儒尚文。后來有一種說法:尚文使原先尚武的契丹貴族趨於文弱。至遼末,由文弱的契丹人組成的遼軍,沒什麼戰斗力了,也就滅亡了。真是這樣嗎?請繼續關注“找尋遼河流域那個消失的民族”。
“放偷日”裡可以偷媳婦
《契丹國志》記載,契丹人有一個奇怪的節日——“放偷日”,也稱“縱偷日”,即在每年元宵節前后的正月十三、十四和十五這三天,允許契丹族家家日夜開門、點燈互偷。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放偷日裡人們不僅可以互相偷盜蔬菜瓜果和牛馬,而且男子可以順手偷個媳婦。
“放偷日”期間允許偷盜物品何時衍化出偷媳婦的婚俗無從查証,但在《鬆漠紀聞》裡記載,契丹人“是日,妻女寶貨、車馬為人所竊,皆不加刑”、“亦有先與室女私約至期而竊取者,女願留則聽之”,表明契丹人當時在“放偷日”不但可以盜走日用品,而且活生生的女子也可以隨便“拿”走。
對於“放偷日”裡偷媳婦的婚俗形成,大部分歷史學者認為,這主要與契丹民族的社會經濟狀況相關。
一是契丹民族早期受母系氏族社會末期遺風影響,允許女子自由定下婚約后選擇“放偷日”跟隨丈夫自行離家﹔二是由於最初契丹族男子的經濟地位不穩固,如果要娶媳婦則需在女方家裡做3年苦役,待有了孩子后才能交上 “彩禮”離開單過。
太過波折的過程迫使男女雙方相商,男子在“放偷日”偷走女子。長此以往,契丹族“放偷日”裡偷媳婦的婚俗便漸漸形成。
起源於契丹族的“放偷日”折射了原始共產制的影子,“放偷日”裡的偷竊更多的也僅是嬉鬧玩樂的一種方式。
據史料記載,大多數契丹人對“放偷日”期間的偷盜採取寬容的態度,在此期間物主只是嚴加戒備,以防失竊,如果失竊貴重物品也只是去想方設法取回。
□本報記者/張 瑜/郭 平
遼是一個流動辦公的“行國”
吉林省考古工作者在進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了4處遼代行宮“春捺缽”遺址群。 2013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先后建造了上京臨潢府 (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南)、中京大定府(內蒙古寧城大明鎮)、東京遼陽府(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 (北京)、西京大同府 (山西省大同市)5座都城,但遼皇帝卻常年不住在京城裡,而是沿襲游牧習俗,四季搬遷,從而形成了遼特有的“捺缽”制度,遼代也因而被稱為行朝。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傅佳欣說,捺缽是遼獨特的政治制度,契丹人生活在廣闊的草原上,逐漸形成了隨季節變化輾轉遷徙的游牧習俗。即使貴為國君的皇帝,也要隨著季節、氣候和水草的變化而四季游徙,並隨時處理國家事務,於是便產生了四季捺缽制度。
“捺缽”按春夏秋冬的時序安排,因而也稱“四時捺缽”。
“捺缽”是遼皇帝外出漁獵時的行帳,每3個月皇帝就要帶領遼廷各機構的主要官員從一處捺缽遷往另一處捺缽。
捺缽不僅是遼皇帝網鉤弋獵、消寒避暑的“別墅”,更是處理政務、接見各部落酋長、收納賀禮的場所。遼廷內政外交的方針大計,都要在這裡拍板決策。
遼聖宗以后,四時捺缽各有固定地點,形成制度。
“春捺缽”設在今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塔虎城一帶,每年正月上旬,遼皇帝從上京出發到此,釣魚、射天鵝,接見各部落酋長。
“夏捺缽”在永安山(內蒙古巴林右旗西北)、炭山 (河北獨石口西北),遼皇帝在此避暑納涼、處理政務,舉行南、北臣僚會議。
“秋捺缽”在慶州(內蒙古林西縣)伏虎林,遼皇帝狩獵射鹿。
“冬捺缽”在永州廣平澱(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合流處平原),遼皇帝在這裡既避寒、射獵,又與大臣們議論政事。
隨著四時 “捺缽”地點基本固定,遼還建造了“捺缽”建筑,但與中原皇家建筑相比,仍顯簡陋。
北宋的蘇轍出使遼時,看到遼皇帝四時“捺缽”建筑建在沙陀之中,並且門窗、匾額均用蘆葦、草木制作,現舂米用雪水煮飯,不禁寫下《虜帳》詩,嘲諷了一番契丹人:“虜帳冬住沙陀中,索羊織葦稱行宮。從官星散依塚阜,氈廬窟室欺霜風。舂粱煮雪安得飽,擊兔射鹿夸強雄。 ”
□本報記者�王雲峰�王岩頔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楊家將”的故事讓“蕭太后”幾乎成了蕭綽的專用名詞。在民間傳說中,她是“楊家將”的死敵。
(來源: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