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綜藝電影”火到無言以對
去看電影版《奔跑吧兄弟》前,我得到如下信息:跟同名綜藝節目沒有兩樣,拍攝為期6天,豆瓣評分3.2,上映4天票房2.27億元,以及沒有隊長鄧超出演。
明知道不夠好,卻蜂擁至電影院花錢看電視。有人下斷言這是審丑文化,有人給定義說是粉絲電影,有人痛斥綜藝節目大銀幕圈錢。沒想到最終,都敵不過買票觀眾的一句“在家無聊”。
套用網絡上的一句流行語:他說的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追美劇的通常有這樣的經歷,大家都在看,也來湊個熱鬧,看到一半想要棄劇,卻又忍不住守著看完結局,新的一季出來了,還是忍不住再看一眼,現在大家生活都富裕了,40元錢的電影票滿足好奇心,縱然90分鐘的電影還不如90分鐘的電視節目有內容,也算了卻一樁心事。
認真分析,“跑男”銀幕領跑,從電視遷移,轉戰影院追節目,只是定位為“綜藝粉”過於簡單粗暴,影院一圈問下來,也沒有沖著誰來的觀眾,更別提“腦殘粉”了。
適逢寒假檔,《熊出沒》《喜羊羊》系列電影露頭,魔幻大片《霍比特人》、溫馨喜劇《重返20歲》也已進入后半程,隻剩下安吉麗娜·朱莉執導的《堅不可摧》同期競爭,然而戰爭題材在國內,一向是不討喜。成就了“跑男”,和《泰囧》的爆紅,如出一轍。
大概電影人、影評人耿耿於懷的是,《泰囧》這類喜劇片,在逗笑觀眾之外,尚能講好一個故事,而《奔跑吧兄弟》連劇情都沒有,看一眾二線明星做游戲玩得歡催,沒頭沒尾鬧足90分鐘,有人感慨“難怪鄧超沒來趟這渾水”。可不要忘了,去年的一部《分手大師》,也是讓我們見識過他的大銀幕水准的,國產電影的下限,不是一個檔期、一部片子就能夠刷新的。
其實,去年《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狂攬7億多元票房的時候,我們就該明白“綜藝電影”的誕生,是滿足快消費的產物。某電影在線購票網站甚至打出“買票看電視,願者上鉤”的宣傳語,良心提醒也好,惡意嘲弄也罷,在這場消費裡,觀眾既不擔心被冠上“腦殘粉”的名號,主創也不是奔著金雞百花獎去的——對於這類電影,真正決定觀影的動機排序中,話題熱度、演員知名度、節目品牌效應等等都是不能忽視的原因。有時,它們甚至排在口碑、藝術性的前面。
正如一些評論所說,每年《跑男》《爸爸去哪兒》這樣的“綜藝電影”不過幾部,相信未來或許會有《中國好聲音》大電影、《我是歌手》大電影加入競爭,但綜藝人的手藝,電影人未必玩得轉,更不必說渠道的先發優勢。那些自覺電影曲高和寡的導演們,不要把“綜藝電影”的火爆,當成不好好拍片的借口。《泰囧》后,“公路”喜劇片陸續登場﹔《失戀33天》后,都市愛情輕喜劇風靡一時﹔《致青春》后,撒狗血校園片鋪天蓋地……急於圈錢的,又何止“綜藝電影”?
借用石川的一句評語:文化本來就講多樣性,有人喜歡交響樂,也有人喜歡“小蘋果”。還有人拿油桶鋸子演奏呢,可你要拿油桶鋸子當樂器你就輸了。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