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攝影師廢墟主題照片走紅 海外廢棄宮殿進取景框

2015年02月06日09:29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法攝影師廢墟主題照片走紅 海外廢棄宮殿進取景框

  本報記者 張禎希

  日前,法國攝影師托馬斯·喬瑞昂拍攝的以廢墟為主題的一組照片,被不少網友點贊並轉發。這組名為《寂靜》的攝影作品所表現的沒落破敗的廢墟,在攝影師獨到的光影運用與構圖中,仿佛擁有了生命力,如泣如訴地向人們展示著歲月與記憶流淌的痕跡。據悉,這組攝影作品集有望於今年引進中國出版。

  近年來,“廢墟”已成為不少海外攝影師的繆斯。廢棄的宮殿、工廠、劇院、公寓、旅館、發廊……這些場所失去了原初的功能性,帶著記憶的溫度,留給人們一個深情的凝望。在不少攝影論壇中,“廢墟攝影”成為了高頻詞,有攝影愛好者甚至總結出了實用的“廢墟攝影6大技巧”。本來受到冷落的廢墟,似乎成為一座座蘊藏美的寶藏。

  有海外藝術評論認為,“理想”的廢墟必須具有宏偉的外形以便顯示昔日的輝煌,但同時也要經歷足夠的殘損以表明輝煌已逝。既要有宏偉的外貌以顯示征服之不易,也需要破敗到讓后人為昔日的征服者唏噓感嘆。這也許解答了廢墟攝影走紅的原因——除了與完美、唯美對抗的震撼視覺外形外,還寄托著人類對於歷史輝煌或者不堪記憶的直面與反思。對於廢墟的欣賞既是一種審美趨勢多元化發展的體現,同時也帶有倫理與價值觀的尋求。

  《寂靜》是法國攝影師托馬斯·喬瑞昂耗時數年完成的攝影項目,這位1976年出生的攝影師專攻城市景觀攝影,廢墟是他作品中的絕對主角。在《寂靜》中,一切似乎並不“寂靜”,在沒有了人跡的廢墟中,破碎的鋼琴、廢棄的電視機、皮質脫落的沙發、不再運作的機器、縫隙處淌下來的陽光、地面的積水、鏽跡斑斑的牆面,一切破敗似乎都在說話,傳遞出的信息復雜,必須長久凝視,才能稍稍“聽”出輪廓。

  人去樓空的廢棄公寓中,老式雕花扶梯已鋪滿了灰塵,涂料剝落的牆壁似乎馬上就要滲出水來,青苔開始肆意生長﹔棄用的化工廠中,一切已經破舊不堪,隻有一排排房柱依舊挺立,被玻璃窗映成淺藍色的水窪,投射出石柱的倒影﹔曾經的理發沙龍中,再也沒有了客人,兩隻座椅與燙發機展示此地曾經的身份……《寂靜》中沒有一個人,卻處處可以看到人留下的蛛絲馬跡,其中似乎包含著細數不完的故事。而這些不再為原有功能而存在的場地,則成為了一個個托舉著巨大時空能量的夢幻空間。

  其實與時空對話的廢墟攝影作品還有很多,像喬瑞昂這樣有“廢墟情結”的攝影師也不在少數。他們中有的穿梭於別墅、教堂與普通民宅,用鏡頭捕捉廢置建筑的獨特之美﹔有的則術業有專攻,專門從事一種廢棄建筑的拍攝。

  攝影師朱莉亞·索利斯涉足全美和歐洲的160家廢棄劇場,力圖展現那些“繁華散盡后的落寞”。在她看來,一些事物在衰落時反而最能展現其本質。“歲月讓建筑褪去所有裝飾技巧,顯露出內在與脆弱,讓人感到親近。”

  美學家朱光潛說:年代久遠常常使一種尋常的物體也具有一種美。有人說,“時間”才是廢墟攝影作品中的真正主角。“這些場所如同時間靜止的孤島,封存曾經的聲色,呈現物質與時間交錯的主題”對於《寂靜》的評論似乎可以套用在所有廢墟攝影作品身上。《寂靜》中有一張具有“畫中畫”韻味的作品特別扎眼,這幅叫做《Seethe Disaster》(《看見災難》)的作品,拍攝的是美國一家廢棄旅館,從旅館巨大的長方形窗戶看出去,是車流不息的公路與鱗次櫛比的公寓。一邊是落寞的廢墟,一邊是熱烈的生活,它們彼此裝點﹔一邊的時間似乎永遠停止了,一邊卻依舊不斷向前,它們完成了一次對照,一場跨越時空的深情對望。

  對鐘情於廢墟的攝影師而言,廢墟就像一本歷史書,在它們身上能夠讀到對於戰爭、消費主義、工業文明的種種反思。廢墟帶給人們的審美層次是豐富的,但是讀它們需要直面的勇氣。“廢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能夠提醒人們注意過去的愚蠢與失敗,能夠喚醒人們記憶中的歷史片段,能夠告訴人們一個真理: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永恆。能在同一座城市中看到有趣的廢墟與充滿創意的現代建筑和諧相處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就像柏林與那不勒斯。”一位廢墟攝影師說。

  在攝影學者林路看來,廢墟攝影這一潮流在近兩年的集中涌現,展現了一種審美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同時也體現了人們對視覺美感背后歷史厚度與哲學深度的追求。“廢墟攝影作品是有余味的藝術,體現出不再局限於唯美與完整的審美走向,人們被畫面所激發的情感與思索具有更大的價值。更難能可貴的是,廢墟具有時間的開放性。同時向著過去與未來兩端,它們寄托著人類對於懷舊的情懷與過往的認知,同時在過去的經驗中,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未來的空間與走向。”

  有人說,“廢墟”不僅是遭遇破壞的建筑物殘留,也是一種文化的斷層、記憶的破裂與時光的流轉。不管廢墟曾經承載的是庸常歲月還是英雄夢想,它們都遭受著來自兩個階段寂寞與喧囂的對比,並且以一種妥協的姿態,還給歷史一個落寞的背影,歸於寂靜。

  “廢墟裡行進停止了,時間懸浮了。”一位作家曾如此感嘆廢墟的妙處,然而究竟是廢墟遺棄了歷史,還是歷史遺棄了廢墟?正是這道難解的謎題成就了“廢墟美學”的厚度。

  擴展閱讀 “廢墟美學”溯源

  15世紀,歐洲開始了對“殘缺美”的欣賞。那時,人們偶然從廢墟挖掘中發現了古代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品,雖然遭受歲月與戰火的侵蝕,這些作品耀眼的美學價值依舊震撼人心,並引發人們的幽幽古思。人們開始將古代視為復興文學和藝術的榜樣,殘破的古建筑遺址成為文學藝術家描寫和表現的對象,“文物”的意識也在人們心中發芽。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運動,對廢墟的美學價值及品位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那時,歐洲工業化運動的弊端已初露端倪,再加上啟蒙運動中“返歸自然”主張的發酵,都成為了浪漫主義運動的推動因素。浪漫派作家厭惡工業對人的異化,緬懷中世紀的田園生活和情調。在這理想與現實的錯位中,作家們轉投歷史的懷抱,喜愛在廢墟與遠古題材中尋找靈感,追求神奇和神秘。

  1820年愛琴海米羅島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斷臂維納斯”的發現,是推動廢墟審美的第三股力量。對於這尊被認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不少人都有過復原她雙臂姿勢的願望與嘗試,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人們逐漸領悟,正是這份“不完美”成就了“斷臂維納斯”的完美,由此“斷臂維納斯”作為殘缺美的經典永遠定格。為廢墟的殘缺美進入美學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據,使保護廢墟遺址成為一種自覺的文化行為。

(來源:文匯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4. 在新長征路上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5.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