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裡鎮窯燒造歷史起於唐末 斷壁殘垣嵌滿古瓷碎片

2015年02月06日10:03  來源:江西日報
 
原標題:七裡鎮窯燒造歷史起於唐末 斷壁殘垣嵌滿古瓷碎片

  2014年12月29日,贛州城東。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肖發標站在七裡鎮古窯址上,捶了捶酸痛的腰,微微笑了。

  從當年7月至12月,肖發標帶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員,在這裡整整奮戰了5個多月,對七裡鎮窯址的周屋塢與賴屋嶺兩個窯包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現在,發掘工作順利結束,發掘成果令人驚喜:新發掘出的七裡鎮龍窯,是目前全國所見窯室最高、最大的龍窯,保留了最全、最豐富的宋代窯爐建造技術信息,超出了以前考古界對宋元龍窯的常規性認識,對破解長期困擾古窯址考古界的唐宋龍窯砌筑技術帶來了希望。

  這個沉寂了六百多年的古窯場,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人們紛紛走進七裡鎮,去感受那爐千年窯火的溫度——

  一

  七裡鎮,又稱“七鯉鎮”,在贛州城東約六公裡處,現為章貢區水東鎮七裡村。村子坐落在貢江邊,七條山腳一字排開,斜插江邊,分開七條水路,如七條大鯉嬉戲搶水上行。

  走進七裡鎮,十裡長堤、窯場古道、千年古榕,構成了一幅厚重的圖畫。而更讓人驚嘆的是,村民的門前屋后和道旁路側,到處可見砂磧斑斑的古瓷片,雖歷經千百年歲月的磨損,釉面依舊清晰可見。它們猶如祖先的名片,記載著七裡窯場的興衰。即便是一些斷壁殘垣,也嵌滿了古瓷碎片,在陽光照射下,泛著青幽的光。

  瓷片掩映下,是一個個小窯包,草木茂盛,綠意盎然,很難想象這樹木下曾烈烈揚揚地燒過那一爐窯火。窯門早已封閉,雜草覆蓋。

  像這樣的窯包,考古隊鑒定現存16個。由於七裡鎮人員遷徙頻繁,至今已換了兩三輪居民,加上新中國成立后,舊窯址上建了一批大中型單位,原先興盛時窯包有多少,歲月更迭中毀掉了多少,已很難考証,而今僅留下袁屋嶺、劉家嶺、周屋塢、張屋嶺、羅屋嶺、賴家嶺、砂子嶺等處。但僅憑此,七裡鎮已當之無愧地成為目前江西規模最大、燒制歷史最長的古窯址。

  七裡鎮窯的燒造歷史,起於唐末。清乾隆二十一年《贛縣志》記載:“唐末常官設瓷窯於七裡鎮。”可知七裡鎮在唐末就已有了瓷窯,並駐有稅務官差。

  當然,那是七裡窯的初創時期,主要燒的是青釉瓷,大多數瓷器質量較差,而且制法不一。這一時期的瓷器,來自當地土著窯工的燒造。

  誰也沒有料到,沒過多久,這裡燒造的瓷器會迎來一個驚人的飛躍。造成這種飛躍的,是戰亂。

  唐代中后期,藩鎮割據,動亂頻繁。先有安史之亂,繼有黃巢農民大起義。中原大地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大批流民扶老攜幼,告別黃河,越過淮河,渡過長江,出鄱陽湖逆贛江而上,浩浩蕩蕩向贛南艱難行進。千裡贛江,足音壯闊,成了一條巨大的生命通道,源源不斷地接納著萬千流民。

  隨同流民遷徙的,是發育和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原文明。中原文明開始以被動的形態,自覺地與南方文明交融。其間,北方優秀的燒瓷技術也裹挾在裡面,驚惶失措地向南方文明靠近。千裡贛江,又成了一條波瀾壯闊的南北文明交融通道。

  流亡的窯工們溯貢江而上,突然看到江岸巨榕遮天蔽日,華蓋如錦。綠樹叢中,雞犬相聞,窯煙若霧。窯工們驚慌的心霎時安定,一路逃奔,這不就是理想的家園麼?他們當即棄船上岸,當地百姓敞開胸懷,接納了這些跌跌撞撞的流民。

  南北造瓷文明就這樣交匯在一起,窯火迅速旺了起來。青釉瓷一轉身,變成了流行於北方的乳白釉瓷,在這鎮子裡亭亭玉立。南方人何曾見過如此胎質細膩、釉汁厚潤的白釉瓷,當即引為至愛。

  窯一座一座相繼立了起來,窯火熊熊燃燒,各種各樣的瓷器源源不斷銷往四面八方。七裡鎮的名氣越來越響,大批優秀的窯工紛紛從各地流入。這方土地成了窯工們競技的賽場,他們各顯其能,大展身手,讓造瓷技術不斷提升。

  七裡窯場從此走向輝煌。北宋時,窯工們創燒了青白釉瓷,這種瓷釉汁晶亮,白中閃青,器身刻有團菊、嬰戲、纏枝、牡丹、蓮瓣等圖案,讓人愛不釋手。到了南宋早期,窯工們的創燒水平達到了巔峰,創燒了仿漆器薄胎赭色釉瓷、褐釉瓷、黑釉瓷、褐黑釉瓷,特別是乳釘柳斗紋罐,造型獨特,頗具韻味,是世間難得的精品瓷,也是七裡窯最有典型性的代表產品。南宋中后期,窯工們又創燒了黑釉窯變兔毫斑碗,如雨后彩霞,五光十色,絢麗奪目。七裡窯場,成了名動天下的宋代四大窯場之一。

  二

  與沸揚的窯火相對應的,是熱鬧的街巷,繁忙的碼頭。

  街巷上,到處堆滿了瓷器。每天,來自四面八方的商賈雲集七裡鎮,這裡敲敲,那裡看看,然后大手一揮,裝貨上船。

  這些街巷,緊連贛州城內的瓷器街(現中山路)。萬千瓷器從七裡鎮碼頭上船,沿貢江下行,至建春門上岸,然后運到瓷器街上。瓷器街於是熙熙攘攘,商賈如雲。短短的一段水路,連接著兩個興旺的瓷器市場,成了一條黃金水路。

  其時,正逢贛州歷史上第二個鼎盛時期。第一個是唐開元年間,宰相張九齡率領大軍開鑿梅嶺古道,開辟了大唐連接海外的“南方水上絲綢之路”,使虔州一舉成為全國40個大州之一。第二個鼎盛時期便是宋朝,虔州借助南來北往的商業浪潮,成為全國聞名的36座名城之一,創造了“商賈如雲,貨物如雨,冬無寒土,萬足踐履”的驚人繁華。這繁華的一個重要端口,便連著七裡鎮,連著這條黃金水路。

  七裡鎮瓷器由這兩個市場發散出去,跨過千山萬水,飄過浩海瀚洋,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這些瓷器或從貢江下贛江,再由鄱陽湖入長江出海,經明州(寧波)、泉州等大港出海﹔或由瑞金逾汀州(長汀),陸路至彰州、同安到泉州出海﹔或經大庾嶺古驛道,運至廣州,遠銷海外。七裡窯瓷,遠遠超過了七裡鎮人的腳力,越行越遠。

  於是,七裡鎮碼頭上每天人聲鼎沸,往來船隻密密麻麻、挨挨擠擠。民工們背著、抱著一撂一撂瓷器,在踏板上不停穿梭。裝滿一船,船工大聲吆喝:“開船嘍——”聲韻與窯場裡傳來的“開窯嘍——”遙相呼應,成為七裡鎮一個長長的韻腳,至今仍余音裊裊。

  三

  令人遺憾的是,七裡窯瓷走到元代,就變得步履踉蹌了。那曾經燃燒過500年時光,照亮過贛江的千裡白帆、古道的經年卵石、黝黑的纖夫脊背的窯火,越燒越弱,越燒越弱,終於在明代初期的一個夜晚,突然間熄滅了。

  一個興盛時間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大窯場,燒造了那麼精美的瓷器,創造了那麼璀璨的文明,為什麼到了元代會逐漸衰落,直至徹底停火棄窯呢?

  說起來很遺憾,又跟戰亂有關。

  南宋之后的贛州,戰亂連連,不斷有農民揭竿而起,朝廷屢次派兵鎮壓。這些戰爭,人數都達幾萬、十幾萬人之眾,無數身軀倒在了血泊中。

  內亂不止,外患更甚。宋末元初,元兵長驅直入,將南宋小朝廷打得無處藏身。文天祥率領贛南百姓勤王抗元,與元兵殊死拼戰,元兵鐵蹄又踐踏了無數生命。

  不停的戰亂,使贛南人口銳減,生產受到極大破壞。七裡鎮地處城郊,常常成為主要戰場,受到的破壞更大。安定了幾百年的窯工后代,不得不再次走上祖先的道路,扶老攜幼遠走他鄉,再次成為客鄉中人。

  七裡窯火興衰的兩頭,就這樣連著兩團慘烈的戰火。戰火在中原燒過,逼著北方的窯工走進七裡鎮,點亮窯火,播下文明﹔戰火在南方燒起,又逼著窯工們的后代告別七裡鎮,終止那數百年的文明。

  由此可見,七裡窯的歷史變遷,既是一部艱難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苦難的戰亂史。

  七裡窯火寂滅的另一個原因,是原料枯竭、創新乏力。曾經,七裡鎮蘊藏著豐富的瓷土——白石泥,經過唐宋數百年的燒造,表層易於開採的白石泥日漸枯竭,挖掘地層深處的瓷土,成本又太高。到了元代,窯工們開始使用一般性的瓷土,生產黑釉窯變瓷、褐釉瓷。這種瓷器胎質粗糙,厚重灰黑,與宋時的產品相比,有如天壤之別。從橫向比,景德鎮青花瓷燒制技術日趨成熟,到明代宣德時期達到了高峰,民間青花瓷大量涌入市場,七裡窯瓷明顯暗淡無光。於是,淘汰成為一種必然,七裡鎮窯床萎縮,窯火微弱,微風一吹,便滅了。

  四

  就這樣,七裡鎮沉寂了。這一沉寂就是600多年,人們幾乎忘了,這裡燃燒過唐風宋韻,釋放過500年瓷光。

  七裡古窯再次吸引人們的目光,是在上世紀70年代。韓國在新安海域打撈起一艘沉船。在船上數以萬計的瓷器中,發現了一大批沿口束頸的褐釉乳釘柳斗紋罐,一排白色的鼓釘如一串珍珠環繞在罐的頸部,造型古朴,紋飾清新,在群瓷中別具一格。專家們查遍了中國古代名瓷產地,最后終於解開謎底,它們出產於贛州七裡鎮窯。

  1986年和1991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七裡鎮窯址先后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都取得了較大成果。2014年7月25日,在七裡鎮窯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年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發掘隊第三次對七裡鎮窯址開始了發掘。

  經過5個多月的發掘,考古隊在兩座窯包的4個發掘區,共發掘出土了3條龍窯和近3萬件各種釉色的宋元瓷器。

  肖發標告訴筆者,七裡鎮窯的瓷器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青不白,又青又白,稱之為青白瓷。此次發掘的青白瓷多達2萬件。從出土的青白瓷看,當時的七裡鎮煅燒技藝達到了景德鎮的水平。

  令專家們興奮的,還不是這些精美的瓷器,而是調查並發掘了幾座寬度4米左右的特大型龍窯,特別是在周屋塢窯包發掘的龍窯,保存了高3米多的窯壁和8個層次的完整窯尾,窯壁最高處通高達到了3.6米,是目前全國所見窯壁保存最高的龍窯。肖發標說:“相對以前發現的宋代龍窯一般不到1米的壁高來說,這個龍窯顯得特別高。”

  這座龍窯不僅特別高,還特別大,是目前全國所見窯室最大的龍窯。肖發標說,目前能看到的只是龍窯的窯尾部分,但其最大內空仍然達到了4.27米,如果是龍窯中段,肯定更大,保守估計其中部最寬處可以達4.6米,這比各地常見的寬僅2米左右的唐宋龍窯寬一倍多。正因其特別高、特別大,故保留了最全、最豐富的宋代窯爐建造技術信息,超出了以前考古界對宋元龍窯的常規性認識。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成果,對破解長期困擾古窯址考古界的唐宋龍窯砌筑技術帶來了希望。”

  站在周屋塢龍窯處,能清晰地看到,這座龍窯保留了多次改、擴建的痕跡。“這座龍窯從南往北共存在8個層次的窯爐遺跡,上面7個窯爐是在第八層窯的基礎上,不斷向后延伸和向兩側擴大建造的。”筆者注意到,不僅改、擴建的痕跡在窯壁上清晰可見,而且在窯尾完整保留了6個層次的擋火牆和煙室。“這種在原地通過多次加高、加長來延續龍窯壽命的筑窯方法,在其他宋元窯址中也有應用,是一種常見的節能環保的筑窯方法。”肖發標說,周屋塢龍窯是目前全國考古發現的改、擴建次數最多的龍窯,也可能是延燒壽命最長的龍窯。

  周屋塢宋代龍窯在發掘時,基本不見匣缽與瓷片等窯業垃圾,這揭示出這座龍窯的產品燒成率非常高。

  據分析,周屋塢宋代龍窯之所以有這麼高的燒成率,是由於其通過降低窯高,限制匣缽柱的層高,來防止底層匣缽開裂。因此,這種通過擴大窯室窯床寬度,來彌補因降低窯室窯床高度,而減少的窯室裝燒量,達到在不減產的前提下,提高產品燒成率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技術創新。可以說,是窯業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創新之路。

  五

  行走在七裡古鎮,冬陽暖暖地鋪在古巷上,當年商賈雲集的場面已不復尋,隻有巷道上的鵝卵石輕輕一叩,還回響著歷史的顫音。

  身邊走過一群游客,腳步踩在千年古道上,時而輕緩,時而凝重。他們許是也如我們一樣,來尋一個窯場的魂魄,攏一爐窯火的溫暖吧。

  據悉,專家學者正建議盡快啟動七裡鎮窯址“國保”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適時啟動七裡鎮窯址公園的規劃編制工作,以全面、長久地保護好這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以遺址公園的風貌展現給世人。

  這種眼光,讓人興奮。我們仿佛看見那千年窯火正穿越發黃的卷帙,熊熊地燃燒起來,轟轟烈烈,沸沸揚揚……

(來源:江西日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4. 在新長征路上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5.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