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千年古鎮———安徽阜陽颍東區袁寨,颍河河面突然變得寬闊了許多,氣勢澎湃的河水逐漸變得腼腆溫柔起來,層層波浪變成了細細的漣漪,片片浪花變成了蒸騰的霧靄。河濱的一些斑斑駁駁的斷得不成型的青石條,半掩在泥土中,似乎向人們訴說著這裡當年曾經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水運碼頭。歲月滄桑,當年的繁華已經不復存在,惟余下奔流不息的河水和這幾經修復加固的堤壩。登上颍河大壩,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建筑立即出現在斜陽之下。這就是晚清時代威震朝野的長江水師提督程文炳的私家宅院。
這座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百年老宅氣勢恢弘,具有濃郁的徽派建筑氣息,佔地50余畝,“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透出一股威嚴、庄重,凜然大氣的感覺。
大門樓前一片1萬多平方米正方形的廣場,是當年程文炳騎馬射箭,習武練功的演兵場。作為戎馬一生的長江水師提督,即使解甲歸田也仍然不忘習武騎射,當年的斑駁陸離的石板上,依稀留下了馬蹄的印跡,我們似乎看到了程文炳揮劍躍馬、氣勢如虹的英雄氣概,似乎聽到了那駿馬的騰空躍蹄、仰天長嘯嘶鳴。
大門樓的正中懸挂的牌匾是由我國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題寫的“程文炳宅院”雕刻其上。兩個巨大石獅昂首坐立、雙目雄視、威風凜凜。
程家大院主體是三進院落,每個院落左翼大多為庫房、馬廄、家丁的宿舍﹔右翼是程家的私家花園,曲徑通幽、馨香扑鼻。
程宅以木雕磚雕為主題。正房門樓飛檐下面的木雕為出將入相圖。文官手持笏板,儒雅而謙恭﹔武將手握佩劍威風凜凜,有的相向而鞠躬﹔有的雙手抱拳,互致問候。走進大廳,其廳堂的左邊刻有古代尊師的故事,有程門立雪、張良拜師和漢明帝求學的圖案,其右邊是二十四孝中的孝感動天、百裡負米和親嘗湯藥。尤其是《親嘗湯藥》,畫面上薄太后病臥在床,漢文帝劉恆恭恭敬敬坐在病榻旁邊,左手端著湯藥,右手用湯匙舀起一勺放在嘴裡,親自嘗嘗湯藥的冷熱和味道,然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整個雕刻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一種強烈的心靈震撼。
二道院的牆壁是磚雕,左邊雕刻有古人發奮讀書的故事,如鑿壁偷光、程門立雪、懸梁刺股等。表達了主人教育后人詩書繼世、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雕刻刀法細膩遒勁、流暢娟秀、柔裡含剛。人物形象逼真、面容清秀、儒雅洒脫、超凡脫俗。
二道院落裡尤為重要的是那堵照壁上一米見方的巨大的“福”字。這個“福”字是程文炳宅院落成時,慈禧太后親自提筆書寫的,由此可見程文炳在朝廷的地位。其字遒勁有力、柔中帶剛,至今仍然張揚著書者的霸氣和柔美的神韻。
第三道大院的兩面牆上完全是石雕圖案,每面牆上有三幅石雕。左面是悲國沉江的屈原、蘇武牧羊和為國捐軀的楊家將。右面牆上是精忠報國的岳母刺字、鏟奸除惡的包青天和丹心正氣的文天祥,從這些雕刻中可以看出程文炳對我國歷史上精忠報國、為國捐軀、清正廉潔、為民除害的英雄和先賢的崇拜和追慕,對尊師重教和苦讀詩書的高度重視,用以教育后代效仿先賢苦讀詩,通聖人之道,謀治國之方略的良苦用心。
漫步在程家大院,猶如走進一座藝術的宮殿,每一處雕刻都體現出美的魅力,每一處都給人藝術的享受。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同時先輩們昭示著我們要繼續發揚民族的優秀傳統,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讓中國的文化具有強大穿透力,在世界舞台上獨樹一幟。
尹如江
(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