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曾擁有五把名劍 皆削鐵如泥,鋒利無比

2015年02月09日16:24  來源:沈陽日報
 
原標題:越王勾踐曾擁有五把名劍 皆削鐵如泥,鋒利無比

  核心提示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

  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

  越女講解劍術心訣

  在春秋時期上百個諸侯國之中,自夏朝始建,地處東南的越國逐漸強大,在39代越王勾踐的帶領下,一度號令中原,不可阻擋。然而,在此之前,越王勾踐卻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

  公元前496年,勾踐剛剛繼承王位,吳越兩國多年的積怨促使吳王闔閭乘機興師伐越,此次出擊,吳王受重傷身亡。兩年后,他的兒子夫差出兵,替父報仇。這一次越國戰敗,勾踐被夫差抓獲,開始了在吳國為奴三年的生活。三年中,越王勾踐飽受凌辱但他卻一直忍氣吞聲,最終,放鬆警惕的吳王夫差將勾踐釋放回國。

  當相國范蠡將一名民間女子帶到大殿之上時,在吳國為奴三年的屈辱歲月已成往事,但他心中的復仇之火卻從未泯滅。此時的他已經無路可退,要想贏回尊嚴,唯一的方法就是“富國強兵”。

  當時這名女子講解的是劍術心訣 ,大意為“內動外靜,后發先至﹔全神貫注,反應迅捷﹔變化多端,出敵不意。”即便是今天,這些原則也是上乘的劍術原理,這或許正是勾踐加封她“越女”名號,讓她教習軍士劍戟之術的原因所在。

  “望山一號墓”

  出土青銅寶劍

  歷史總會在不經意間給人們帶來驚喜。兩千多年后的一次意外發現,又將人們帶回到了那個刀光劍影的時代。

  1965年冬,位於湖北省江陵縣紀南城西北的一處挖掘現場,一座春秋時期楚國貴族古墓的挖掘工作正在進行。剛剛從考古專業畢業不久的陳振裕參與了此次發掘工作。令陳振裕驚喜的是大墓不僅完好無缺,而且墓中陪葬品非常豐富。

  棺室清完以后,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黑漆盒子,盒子中放著一把寶劍。近三千年過去了,墓中寶劍依然精美。

  考古人員將那座墓葬命名為“望山一號墓”,“望山一號墓”從未被盜掘,墓中所有器物保存完好,而這把青銅寶劍,則是該墓葬66件兵器中最為耀眼的“明星”。

  這把春秋時期的青銅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劍柄長8.4厘米,上面刻有八個字,陳振裕和同事們隻辨認出了其中六個字,“越王……自作用劍”。

  這把劍黑色菱形花紋布滿劍身,劍刃雙開,邊緣薄如紙,目測不到一毫米。

  春秋時期,劍的主要功能就是刺。江陵縣“望山一號墓”出土的這把青銅劍的造型就突出了刺的功能,與我們今天的劍不同,它刃部略凸,兩側劍鋒有弧曲,然后呈弧形向內收,到劍鋒處再次外凸,內收成尖峰,兩次弧形彎曲,巧妙地將力度全部集中在劍鋒,使刺的效果達到極致。

  五把名劍曾為勾踐所有

  歷史上記載的名劍,在春秋時期輩出,著名的神劍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傳說它們削鐵如泥,鋒利無比。不過,耐人尋味的是,舉世聞名的五把名劍最初都是一人擁有,他就是越王勾踐。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率大軍進攻越國,一路披荊斬棘直入越國都城,此時越王勾踐眼看隻剩下5000名越甲守候在都城會稽,為免於亡國,勾踐接受大臣建議卑辭下氣,向吳王夫差請罪,做起了吳國的奴隸,並且將珍愛的湛盧、勝邪、魚腸三把劍獻給吳王。

  結果是勾踐即便獻出寶劍,也無法改變受盡凌辱的命運。三年之后,當自由重回身邊,作為一國之君,勾踐對自己又用近乎“殘忍”的方式,為他的復國大業做著准備。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就是被后人傳頌千年的“臥薪嘗膽”的故事。

  然而任何一場勝仗都不是偶然,既要有理論指導,也要有實戰做支撐。要想勝戰,武器裝備精良也是不可或缺的。

  或許越人有著與生俱來的鑄劍智慧,越劍不僅在當時冠絕天下,在之后的幾百年也被后世稱贊。然而,曾經鼎盛的越國鑄劍業並沒有為后世留下太多可見的文物,不過越人善於鑄劍的傳統卻在浙江龍泉留傳了下來。

  時代的步伐總是沿著既有的路線前行,舊時代的產物總會隨著另一個時代的到來而被取代或升華。當青銅時代成為往事,鐵劍代替了青銅劍,火器代替了冷兵器,和平代替了短兵相接。但是那個時代高超的鑄劍技藝,卻永遠會作為那個時代的文明得以延續。

  越王勾踐劍出鞘的那一刻,為我們打開了“以劍定天下”的越國大門。精湛的鑄劍技藝、在時代的變革中,散發出越國獨有的芳香。為后人留下了千年的文化精髓。

(來源:沈陽日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4.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5. 人民網評:要始終堅持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