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評劇院又將其編為評劇《劉巧兒》,由著名演員新鳳霞主演,隨后又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使“劉巧兒”的故事傳遍全國,甚至還推動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傳普及。 資料圖 攝
2014年6月12日(農歷五月十五),“劉巧兒”原型封芝琴老人90歲生日,當天,老人的子孫們回到老家為老人過生日。 馬驍 攝
中新網甘肅慶陽2月13日電 (侯志雄 孫玉珍)13日,記者從甘肅慶陽華池縣委宣傳部及封芝琴孫女張曉亮處獲悉,家住甘肅慶陽市華池縣悅樂鎮上堡子村新中國婦女解放的典型封芝琴於12日18時45分去世,享年91歲。
張曉亮告訴記者,“當天下午,奶奶吃過晚飯后,在院子裡坐了一會兒,感覺雙腿有些無力,回到窯裡休息,隨后老人去世,十分平靜安詳。”
“劉巧兒”的藝術原型
封芝琴老人的一生充滿傳奇,年輕時代她沖破封建束縛,勇敢選擇愛情和婚姻自由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由此原型改編的劉巧兒打官司更是被搬上舞台,鼓勵更多女性走向新社會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
“劉巧兒”的原型——封芝琴出生在甘肅省華池縣一個偏僻的山溝裡,從小以剪紙、繡花的“巧手”聞名鄉裡。1942年,18歲的封芝琴與華池縣悅樂鄉小伙兒張柏相戀,二人情投意合,但“巧兒”的父親卻貪圖彩禮不顧女兒的反對執意將女兒許配他人。無奈之下,張柏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帶領親友將封芝琴搶到家中,為此,張柏被華池縣抗日民主政府判了刑。
在陝甘寧邊區新生活的感召下,封芝琴徒步上百裡路,到慶陽專署駐地慶陽城狀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她婚姻的干涉和縣抗日民主政府斷案不公,爭取婚姻自主的權利。
時任隴東分區專員兼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的馬錫五(解放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採取調查、調解與審判相結合的方式,協同縣政府召開群眾大會,進行公開宣判,糾正了華池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錯誤判決,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馬錫五審判方式”也由此誕生。
這起爭取婚姻自主的民事案件轟動了陝甘寧邊區,成為20世紀中國八大名案之一。當時,延安《解放日報》、重慶《新華日報》、《隴東報》等接連對此進行報道﹔隨之,隴東中學教員袁靜創作了秦腔劇《劉巧兒告狀》在邊區廣為傳播﹔解放后,中國評劇院又將其編為評劇《劉巧兒》,由著名演員新鳳霞主演,隨后又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使“劉巧兒”的故事傳遍全國,甚至還推動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傳普及。自此,“劉巧兒”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成了新中國巾幗楷模、婦女解放的象征。
“巧兒舊居”成紅色景點
封芝琴因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成為名人后發揮“名氣”,倡導婚育新風、參政議政,先后當過甘肅省、華池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出席過甘肅省勞模大會。
從1984年2003年,封芝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三建“巧兒新居”,如今已有新建“劉巧兒事跡展館”三間。
2005年3月,華池縣又將“劉巧兒舊居”列入全國百個紅色旅游景點之一的陝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旅游規劃之中,計劃籌建“隴東婦女解放事跡紀念館”予以重點開發建設。在專辟的“劉巧兒”事跡陳列室裡,簡單的文字、圖片和實物,記錄了這位農村婦女大半生的光鮮與波折。
“劉巧兒”成人文“名片”
“劉巧兒”勇敢爭取到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美滿?封芝琴說,雖然在農村,但她和丈夫張柏兒十分恩愛,和睦相處,直到1991年張柏兒去世,夫婦倆幾乎沒吵過幾次嘴。封芝琴老人的兒子說,在他的記憶裡,除了偶爾吵吵小架,父親和母親從未真正紅過臉。
說起家庭和睦、夫婦相敬之道,封芝琴傳授起自己的經驗:“有事就得先商量好,相互理解,和和氣氣,多交流”。婚后,封芝琴還常常以自己的經歷宣傳《婚姻法》,向年輕人傳授自己處理戀愛、婚姻問題之道。封芝琴說,自己的兩個女兒、一個養子、三個侄女全部是自由戀愛結婚,自己從未干涉。不僅如此,封芝琴還積極促使其他“小字輩”有情人終成眷屬。在封芝琴的帶動下,悅樂鎮上堡子村出了許多“好婆婆”、“好媳婦”和“少生快富”的幸福家庭。
封芝琴老人的兒子介紹,母親自1989年以后,除了參加政協活動,已經不再參與到其他社會事務中,也不再下田干農活,但她手不閑、做事麻利,性格開朗。耄耋之年,封芝琴又以“劉巧兒”為名,創辦了民間工藝品公司,注冊了“巧兒剪紙”、“巧兒香包”商標,作品已享譽全國,成為華池、慶陽乃至甘肅的一張人文“名片”。封芝琴也被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命名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