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鄭汝可 通訊員仇海波)通體刷滿紅漆的中國式椅子,椅背上長出兩棵長長的“鹿角”……這件名為《長壽椅》的雕塑作品,曾於去年作為國禮贈予馬耳他。前日,在武漢合美術館(位於洪山區野芷湖西路)開幕的“構物思跡——傅中望手稿研究展”上,湖北美術館館長、雕塑家傅中望通過手稿展示,“還原”了國禮的創作過程。
據了解,《長壽椅》創作於2010年7月間,曾“四易其稿”。在最早版本的草圖上,椅子“長”在樹上,樹干是作品主體。后來,傅中望將椅子變成“主角”,又對椅子的造型做出微調,形似鹿角的樹干從椅背一側冒出,形成最終作品。而第一稿,也被藝術家做成另外一件裝置《漆樹》。
“最初考慮怎麼把長壽和椅子這兩個元素結合,”傅中望解釋,鹿角是楚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鹿角立鶴”為大眾所知。樹枝的形狀和鹿角很像,呈現生生不息的姿態,於是用這一符號表達對“長壽”的理解,也體現楚文化在當代的一種轉換。
傅中望說,這一系列作品,他還做過《長壽床》等,採用的材料有金屬、大漆等。
除《長壽椅》及其手稿外,此次展覽,還展出傅中望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創作的100多件手繪畫稿、泥稿,以及許多文獻、影像。
策展人孫振華說,雕塑手稿是雕塑作品未正式完成之前的准備階段,它凝聚了一件作品在藝術家頭腦中醞釀、構思、成熟的思考過程。對藝術研究來說,手稿和作品,都很重要。
他認為,傅中望是中國當代具有標志性的雕塑家,他的雕塑手稿展現了中國當代雕塑由具象創作向裝置、抽象化、觀念化方向發展的部分歷史過程。
展覽將展至5月13日,市民可免費觀展。配合此次展覽,合美術館還推出了3個品種的各100多件傅中望親筆簽名的版畫衍生品,展覽期間還將陸續舉辦相關的講座、導覽與美術館課堂等公共教育活動。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