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雛形源於周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臘祭”

2015年02月15日16:58  來源:西安晚報
 
原標題:春節的雛形源於周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臘祭”

  □陳嘉瑞

  在關中,春節祭祖是一項很重要的風俗活動,和每年的清明、十月一等祭祖活動相比,它最為隆重和恭敬。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關中的春節祭祖有著與華夏文明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在《周禮》的五禮“吉、凶、軍、賓、嘉”中,為首的“吉禮”指的便是對先祖和各種神祇的祭祀﹔《周禮》中的“左祖右社”,表明了周人對宗廟、祖先的重視。“敬天祭祖”是《周禮》的核心信仰,也是漢民族祭祀文化的高度概括。關中的春節祭祖充滿著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含有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祈求祖先保佑和光宗耀祖等多重含義,千百年來代代相傳。

  關中的“先人”觀念

  關中人稱祖先為“先人”。“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禮記·郊特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荀子·禮論》)。在關中人看來,先人是家族血脈的傳承者和開拓者。他們賦予了后輩的生命,同時也確定了后輩的血統。先祖,在任何一個關中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無上的、最需要恭敬和頂禮膜拜的。一部《詩經》,祭祀詩佔據了重要部分,而其中的祭祀祖先詩歌佔到了70%以上。這些詩集中反映了子孫后代對祖先功績的真誠崇拜,表達了希望祖先降福的真誠願望。

  在關中人的懺悔中,最常用的話是——“愧對祖先”“羞先人”,因為這是靈魂中的至痛和最該遭人譴責的一種。另外,從關中人的口語上,可以明顯體味出對先人的敬重和感謝。如“先人墳裡的脈氣好”“先人修下的福蔭”“你對得起你的先人嗎”等等。在關中人的傳統觀念中,自家的先人是不敢不敬的﹔同時,自己的先人也不允許他人輕侮。

  馮友蘭說:“中國的社會制度便是家族制度(《中國哲學簡史》)”正是這種從周朝就確立的家國同構的社會國家機構,在維護社會運轉和社會安寧方面,發揮著長久和至關重要的作用。

  祭祖春節最隆重

  春節祭祖是一年祭祖活動中最為隆重和重要的。因為春節最早的雛形,就來源於周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臘祭”。古時,周人逢臘月便要圍獵,以獵獲的禽獸作“犧牲”祭祀祖宗,以求來年五谷豐登,平安吉祥。后來,臘祭和歲首祭祀時間接近、首尾相連,所以秦漢時期把這兩祭並稱為“正臘”,之后兩祭又演變為包括年前和歲后、為期近一月的廣義上的春節。同時,今日之春節,在共和國建立之前,稱為“元旦”。在古代,“元”之含義十分神聖,是天地之始。元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祭祀活動便放在元旦(后來的春節)舉行。和關中人清明上墳、十月一送寒衣、冬至祭祀不同,春節祭祖是要把先人請回家來一起過年,進而祭奠緬懷。另外,其他幾個時間祭祖,后輩們可以回家祭祀,也可以在外遙祭或拜托兄弟姐妹代祭。但春節就不同了,人人都要回家,天南海北的一大家人聚齊了,共同來祭拜祖先。所以,無論儀式、規模,還是持續時間,關中春節祭祖都是所有祭祖活動中首屈一指的。

  在古代,無論是獵獲或者養殖,禽畜都是最為難得的,所以先民祭祖最好的東西就是肉,即豬、牛、羊、魚、雞等,除此還有谷物等。到了近代,祭品不一定是肉食了,開始出現了水果點心等。

  春節祭祖的禮儀

  關中的春節祭祖,從臘八就算起(因為臘八是古時臘祭的開始),持續到正月十五結束。臘月二十三祭灶,關中各地人們要集中幾天時間徹底打掃室內外衛生,粉刷牆壁,裱糊頂棚,使室內外煥然一新,干干淨淨迎接祖先回家過年,叫“打摭屋”。到了除夕下午,婦女糊花窗子、打掃衛生,傍晚,男人到祖墳請先人,一般由族中長門長子領頭,本族男丁男孩(12歲以上)一一相隨。到了墳地,先從高位祖先請起,依輩份大小一一請全了,一行人才能離開墳地回家。

  年三十的晚上,家裡的角角落落都要點亮燈盞,使家中燈火通明。這時,請回先人的第一次祭祖儀式就要開始了。首先是給先人靈前獻飯(碗口搭上兩根香算是筷子),然后從族長或家中長者開始,依次向先人牌位上香、磕頭。磕頭是關中人表達敬仰的最高大禮,必須五體投地。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關中人祭祖,如同先人就在跟前一樣,充滿著誠敬和感恩之心。態度若不恭,則是大過。如果宗族較大並有本族祠堂,家祭過后,人們還要到本族祠堂祭祀祖先,而祠堂的祭奠就更為隆重與庄嚴。

  初一早上,天還沒有亮,第一碗臊子面(或餃子)必須敬獻給先人,獻完以后全家祭拜祖先,祭拜過后,才可以開始吃飯。這樣,從初一開始,每天一早一晚,家人都要到先人靈前祭祀,並注意及時續上香火。過年期間,若有親戚拜年,也要祭拜祖先。

  有迎便有送。送先人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此時元宵之夜,彩燈舞動,主家撤去先人靈前的祭品等,挑上燈籠,送先人到祖宗墳地,燃放一串鞭炮,就是送先人又回到了天堂境界——此謂正月十五晚給先人墓地挂燈籠的習俗。年過完了,春節祭祖也隨之結束。

  春節祭祖的文化意蘊

  在關中,“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漢民族的孝文化,正是在這種綿綿不絕的祖先祭祀的傳統中得到傳承與光大。關中人春節祭祖,主觀上,人們試圖通過祭祖以實現與先人神靈的某種溝通,進而獲得先祖的關懷與庇佑,使家族興旺,子孫多福﹔而在客觀上,也有著良好的社會教化功能,其一些儀式禮節,具有參與性、嚴肅性、規范性和神聖性。它強化了宗族、家族成員之間的認同感和凝聚力,進而成為促進一鄉一邑安寧、團結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些年,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價值觀的變化,一些優良的文化傳統受到了挑戰,生活中出現了一些諸如孝心缺失、道德下滑、見利忘義、缺乏誠信甚至喪失道義的現象。追根尋源,這些現象的產生和我們長期疏遠傳統文化、忽視民族的道德建設以及民族血脈傳承有著密切關聯。當下,如果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能在春節祭祖活動中,通過緬懷祖先的功績,懂得感恩和敬畏,從而獲得自我約束、自我鞭策的動力,不斷自我修身,進而團結家人、和睦鄰裡、影響社會。由此可見,傳承並發揚優秀的中華傳統祭祀文化,在當下文化回歸、和諧社會等方面意義深遠。

(來源:西安晚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4.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5. 人民網評:要始終堅持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